第十六章 塔尔米亚(第3/9页)
原定第三天要去空袭的目标,因为缺少飞机而推迟了,产生的影响如同多米诺骨牌。由此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这样一来也许不能开展“轰炸效果评估”。但这种评估很重要,必须做。
“轰炸效果评估”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黑洞必须了解当天空袭的战果,即成功率是多少。如果在空袭任务命令上有一个大型的伊军指挥中心,雷达站或导弹发射架,那么必须及时打击。但这些目标是否已被摧毁?如是,那么程度如何?百分之十,百分之五十,还是成了一堆冒烟的废墟?如果简单地假定伊拉克基地已被消灭,第二天,深信不疑的盟军飞机会飞到那个基地上空去执行另一项任务。而假如敌军基地仍在运转,飞行员就会因此而送命。
因此,在每一天的空袭任务结束后,疲惫不堪的飞行员要确切地描述他们做了什么事,打中了什么,或者他们认为打中了什么。第二天,其他飞机要飞往那些目标的上空拍照。
这样,每天当空袭任务命令开始为期三天的准备时,任务清单必须包括对指定目标的第二次访问,如果只完成了一部分,那就要继续完成。
一月二十日是空袭的第四天,多国部队的空军还没有正式去攻击那些已被标示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工厂。他们仍在集中打击敌方的防空系统。
那天夜晚,贝蒂上校正在编制第二天的侦察拍照任务清单。这项工作的依据,是飞行员们向中队情报官汇报的战果。到午夜时,他差不多就可以完成了,早先制定的命令已经传给各中队了,他们在黎明时会去执行侦察拍照任务。
“还有这个,先生。”
说话的是美国海军的一位军士长,正站在他的身边。上校看了一眼那个目标。
“塔尔米亚?什么意思?”
“可是报告上是这么说的,先生。”
“那么塔尔米亚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在这里,先生。”
上校去看航拍地图。那个地点他完全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是雷达站?导弹发射场?空军基地?指挥中心?”
“不是,先生。是工业设施。”
上校已经累了。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还要继续工作到天亮。
“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还没开始攻击工业目标呀。但你还是把清单给我吧。”
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清单。这上面包括了盟军已知的专门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每一座工业设施,包括已知的生产炮弹、炸药、军车、大炮部件和坦克备件的兵工厂。
列在清单上第一类的有喀姆、沙喀特、图韦塔、法鲁贾赫、希拉赫、阿迪尔和富拉特。这位上校不会知道清单上漏掉了拉沙迪亚,伊拉克人在那里安装了进一步加工已炼制铀的第二套气体离心器串联。这个问题还骗过了英国美杜莎委员会的专家们。这座工厂后来被联合国的核检查组发现了,它并没有建在地下,而是伪装成一家纯净水灌装企业。
贝蒂上校也不会知道富拉特,埋在地下的第一个铀串联的地点,也就是德国人斯戴姆勒访问过的地方,“靠近图韦塔的某个地方”,其确切位置是由耶利哥透露出来的。
“我找不到塔尔米亚。”上校咕哝着说。
“不,先生,这里没有。”军士长说。
“给我坐标方格图。”
不能指望军事分析员记住成百上千个令人迷惑的阿拉伯地名,因此,所有的目标都用全球定位仪标上了坐标方格,并用十二位数字来表示,每个目标的方位都准确到五十码乘五十码的方块之中。
唐・沃克轰炸塔尔米亚的那座巨型工厂时,他记下了它的坐标方格,因此也被记入了汇报材料里。“这里也没有。”上校不满地抱怨,“该死,这里不是目标。是谁去炸的?”
“驻扎在阿尔卡兹的336中队的某一个飞行员。他错过了前面两个预定的目标,不是他自己的过错。我猜想,他大概不想让飞机挂满炸弹回家着陆。”
“自作聪明的笨蛋。”上校咕哝了一声,“好吧,对那个地方进行‘轰炸效果评估’。但不作为重点。别为它浪费胶卷。”
海军少校达伦・克利里坐在F-14雄猫战斗机的驾驶舱里,心情非常沮丧。
在他的身下,庞大的美国“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迎着微风,正以27节的航速犁过水面。黎明前,海湾北部的海面显得十分宁静,天空很快就会变亮、变蓝。即将驾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飞上蓝天,这对年轻的海军飞行员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