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浴血(第7/8页)

小屋里一片沉静。

司马凉的脸上浮现出得意之色。

刘思缈问司马凉:“你是这一案件刑侦工作的总负责人,我想问,卷宗里的文件和图片是否都是真实的记录?”

司马凉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没有问题。”

“那么,你呢?”刘思缈把身一转,问那个现场摄像人员,“卷宗的照片拍摄这一项上,有你的签名。”

“是我拍的。”他点点头,“我百分之百保证这些照片的真实性。”

“那么好。”刘思缈把照片递给那位仰慕她的副局长,“请您看看这张照片,告诉我,上面显示死者的血迹集中在哪些地方?”

副局长看了看,谨慎地说:“集中在四处:暖气片的顶部,就是死者头部磕撞的地方;还有暖气的下面,死者歪着头靠在暖气片上,血从她的后脑流出,淌了一地;还有墙壁上和天花板上喷溅的血迹……”

刘思缈打断副局长的话,问司马凉:“你……有没有学习过刑事鉴识科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血迹学。”

司马凉愣住了。

“血液占人体重量的1/13,人体每公斤约有80毫升血液,根据血液在现场的形态、形状和大小,可以准确推测出犯案经过。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不具备,是没资格做刑侦工作的。”刘思缈看了他一眼,继续说:“暖气片的顶部和暖气下面的血迹,没有什么问题,我感兴趣的是墙壁上和天花板上的血迹。这两块血迹到底是怎么来的?”

“审讯记录上说得很明白,那是死者撞击暖气片后,血液从伤口喷出,或者短暂挣扎的时候摇头导致的。”司马凉说。

“死者受到创伤,由于心脏的持续跳动,在大血管里形成巨大的压力,将体内的血液从伤口泵出,喷溅,这的确是有可能的。”刘思缈说,“但是,当血液撞击物体表面,因物表结构和吸附性的不同,血迹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她指着照片:“如果是从伤口泵出形成的喷射型血迹,那么血滴的分布应该非常广泛,形成喷雾状的一大片血点,跟用高压水管射击墙面留下的痕迹一样。但是这张照片上的血迹,尤其是天花板上的,却更像一个个惊叹号。这不是喷射型血迹,而是飞溅型血迹,是由于血液在空中飞溅一段后,以一定角度碰撞到平面形成的。”

“我学过一点血迹形态学。”那个现场摄像人员说,“飞溅型血迹也可能是头发比较长的人,受伤后摆动自己浸上血的脑袋形成的……”

“对对对!”司马凉连忙说,“我就说嘛,也有可能是她短暂挣扎的时候摇头甩上墙的。”

“我现在的发型,跟死者是不是很像?”刘思缈指着自己的脑袋问郭小芬。

郭小芬看了看现场照片上的死者,又看了看刘思缈,点点头说:“都是过耳垂肩的发型,怎么了?”

虽然是正午,但窗户向北,天色又有些阴晦的缘故,屋子里有一种诡异的凝重。

刘思缈慢慢地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白色的塑料袋,用剪刀打开,抬起胳膊,塑料袋的开口冲着自己的头顶,倾倒——

血液!

竟然是血液!

血液一下子将她那乌黑的头发和雪白的面庞,染成一片淋漓的鲜红,红得异常恐怖!

浓重的腥气,刹那间在这小小的房间里弥漫开来。

所有的人,都吓得倒退了一步。

她到底要干什么?!

一步,两步,三步,刘思缈走到暖气片旁边,站定。

然后,她由慢到快地甩动起头发来。

无论她的头发甩动得多么剧烈,血点也顶多是甩在墙上,呈十字形交叉纵横,根本飞不上天花板一滴!

然后,她又走到门口,从地上拎起一只早准备好的布娃娃,放在暖气片上,接着从手提包里掏出另一袋血浆,倒在盆里,四下看了看,从墙角拣过一个笤帚,把笤帚柄在盆里浸过,拎着走到暖气边。

她抡起笤帚,发狠似的不断击打起那个布娃娃来!

随着她手臂的抽甩,笤帚上的血点立刻飞溅到墙上和天花板上,形成的轨迹,与“意外死亡现场”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

“这个疯子!”郭小芬看着刘思缈,目光中充满了敬意。

房间里一片寂静。

过了很久……

“马上抓捕贾魁。”副局长对手下的两位干警,很简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