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想当清官不容易(第5/8页)
王廷赞听了这话,心中“咯噔”一下,凛凛而惊,恍然间意识到什么。只听王长随又忙不迭地补充道:“也许是小人孤陋寡闻,甘肃别的什么边远地方发生了大旱灾,咱们在宁夏也不知道。”
王廷赞装模作样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了王长随的话,但他心中却开始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
这天实在是一个闷热的日子,很容易令人烦躁不安。自从王廷赞心头起了疑惑后,并不是十分漫长的旅途也立即变得枯燥乏味起来。凑巧的是,就在王廷赞一行人即将进入兰州城之际,天降瓢泼大雨,一解连日来的暑气。王廷赞与王长随下意识地交换了一下眼色,各自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大旱报捐的事来。
前来城门处迎接王廷赞的除了布政使司的大小官员,还有兰州知府蒋全迪和皋兰(甘肃首府首县。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府衙门所在县称“首县”或“附郭县”)知县程栋,以及一大群长随模样的人。王廷赞原以为这些长随是前来迎候的官员随身所带,不由得感叹这群官员官位尚在自己之下,排场却远在自己之上。谁知等兰州知府蒋全迪介绍过了才知道,这些长随原来就是乾隆皇帝多次下谕旨严禁的“坐省长随”。
坐省长随颇类似当今的“驻省办”,最初只是为接待新到任的官员而设,负责为新上任的总督、巡抚等上级官员修缮官舍、供给家具薪炭等。但到了后来,坐省长随逐渐演变成州县地方官员派在省城的耳目,成为下级官员与上级官员“深相结纳”的关键纽带。坐省长随们均是各州县官员的心腹,机灵而狡诈,盘踞在钱谷刑名总会之地,负责打听上级官员们的一切动静,便于州县官员及时了解上级的动向——凡其各上司三节两寿、水干礼物以及喜庆大事,一得确信,要预为具禀;官长有升迁降调之信,十天要报一次;如有奏稿要件,要抄稿送呈。而下级官员与上级官员保持“亲密”关系,上级官员“交代”下级官员事情,也主要是通过坐省长随。因而,在坐省长随的背后,隐藏着无数见不得人的交易和黑幕。有鉴于此,乾隆皇帝曾多次颁布上谕,严禁坐省长随。如乾隆三年冬天,两广总督马尔泰上任之前,乾隆皇帝再三嘱咐他到任后务必铲除坐省长随。律法中也有明文规定,禁止各地方州县向省、府两级衙门所在地派驻长随,有违反者将受降级留任的处罚,纵容其行为的上级官员也要罚俸六个月。
正因为坐省长随在朝廷严令禁止之列,所以当王廷赞看到一大群坐省长随肆无忌惮地出现在眼前,向他打千请安时,忍不住要惊诧不已。蒋全迪对此的解释是,这些坐省长随是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在任时特意设置的,因为各州县衙门散处四方,与兰州相距甚远,一旦有什么事情,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到下面,坐省长随就是专门负责居中传递消息。这种解释实在有些牵强。王廷赞虽然表面上没有再多说什么,但心头对素来景仰的前任王亶望的疑惑更加强烈了。
一番寒暄后,被迎进城的王廷赞没有被直接领到甘肃布政使司衙门,而是到了兰州最大的酒楼金城酒楼。映入眼帘的只是满桌的珍馐,如花的侍女。这一切既在王廷赞的意料之中,也在他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官场上历来如此,新官上任,下级官员都要宴请长官,名义上是接风洗尘,其实不过是巴结逢迎;意料之外则是甘肃素来贫困,有“甘省地瘠民贫,官场素称清苦”的说法,以致连口粮都必须通过朝廷恩准捐纳的方式来收取,而王廷赞看到的却是奢侈豪华的酒楼、堆积如山的鸡鸭鱼肉,实在有名不副实之感。
尽管对眼前这些下级官吏有些不满,但王廷赞也没有表示什么,脸上带着浅笑,客气地敷衍着。毕竟人家奉承自己,不是坏事。不说将来办事全靠这些官吏,就为他们冒着大雨到城门等候迎接这份情,就不能不领。大雨,一想到大雨,他的心情顿时又怅惘了起来。
这场大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天后,总算雨过天晴了。位于兰州城东的甘肃布政使司衙门内,王廷赞正襟危坐,一边挥舞着扇子,一边埋头翻看一大堆账簿。其实天气并不热,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厅里的众人都感到有些压抑和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