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萧郎(第4/12页)
关于悲剧论的个人看法
没有眼睛的鱼,发表于:2009-03-31,19:34
人总是喜欢甜的,没多少人去品位苦后余甘。看到简介才收藏的,不过一看到书名就没勇气看了。看到世态悲凉的心酸感觉真的很不好,不够乐观的人看了总会染上悲观的情绪。我就是这样所以不看。
※※※
回复:
说实在的,我觉得鱼儿说的很对,没有人喜欢悲剧,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向往快乐的,特别是在现在这种生活都很艰难的时候。
不过,我的看法倒是跟鱼儿有些不同。我的这本书中的悲剧,大多来自现实,希望借助这些悲剧,来让大家关注一些社会现象。
比如说:现在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犯罪的事情?性滥交,道德观极其混乱,为了网络游戏就杀死父母,这种事情是不是变得很多?
这些悲剧,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因为关注这些,才能让大家有所思考。经历了思考,才会在遇到这种情形时,冷静下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假如是这样的话,看悲剧就是有用的,而且,是必看的。
比如说那种冲动杀人,有多少人在冲动之后不后悔的?为什么我们在之前却不明白,直到悲剧发生才知道忏悔?
人不需要每次等到做错再进行忏悔的,用别人的行为来反省自己,也是一种方式……
这是我的看法,我写这本书,也是这个目的……
希望你能明白~
伤成都
从08年5月12日那一天起,我就一直想写一篇文字来祭奠这座城市,祭奠我的第二个家乡。但是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去动笔,该如何去叙说我对成都的爱,今天,当我再次看到这个多灾多难的城市蒙难时,我再也无法沉默了。
其实我刚到成都的时候,并不喜欢她。我是北方人,高考的志愿填报让我走进了西南财经大学,但是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我就一直不喜欢成都。其实现在想来,那是一种离家后思乡的情感宣泄,我的潜意识让我对这个承载我四年大学生活的地方反感,因为我对家乡的爱,不允许我爱上其他的城市。
直到大学毕业时,我即将踏上离开学校的汽车,和同学抱在一起痛哭的时候,我才知道,这座我生活了四年的城市,早已成了我心中不可触碰的一块。
成都的天气,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她没有春秋,只有冬夏。往往是脱了棉衣,就要穿上短袖了。因为是湿润的盆地,我刚到成都的时候,老觉得自己洗澡没洗干净——身上总是感觉黏糊糊的。
最大的问题是,成都没有面吃。这对一个从小成长在河南的大肚汉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没有面吃,米饭吃不饱。我大一大二的生活,简直就是非洲难民的写照——在整日的饥饿中挣扎。其实成都也是有面条吃的,但是她那里的面,非常的不好吃,我宁愿选择吃不饱的米饭。
上课的时候,我们总是属于双语教学——某些老师,在课堂开头的时候是普通话,到了下课的时候,就已经是纯正的四川话了。这对一个刚到成都的北方人来说,也是一种折磨。
于是这些种种,再加上对家乡的思念,我在大学四年都错误的以为,自己十分的讨厌成都,我经常对自己的同学宣称:离开以后,绝对不会对成都有一丝一毫的想念。
可是我错了。
当我抱着大学一起生活了四年的兄弟痛哭时,我就知道自己错了。
我肯定会思念这个该死的地方,思念这片长着榕树的校园;思念这里火辣辣的串串,还有这些火辣辣的川妹子;我甚至会想念饭菜里吃出青虫的食堂,还有学校门口那个宰人的光华牛肉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习惯了成都满是辣椒的火锅,习惯了成都女孩子的泼辣,习惯了成都男人那种软软的“娘娘腔”,还有女孩子翻着白眼对我说:你好烦哦~!
那是其他地方女孩子所无法学会的,那种长长的,带着鼻音,又带着撒娇的语调,是其他地方的女孩子所无法学会的。哪怕她们可以模仿,但是她们无法像成都女孩子那样,一句话就让你酥到骨头里。
当我离开之后,在无数个夜晚,梦到自己在光华村的街上逛荡时,我知道,我的心,在成都留下了一片,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