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晚上的故事——私房菜(第4/35页)
在知道“膳品居”这个地方后,穆雷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儿子。他先打电话到膳品居预定了时间——定在下个星期三。再打电话给儿子,问他下周三有没有时间和自己去一趟岳川古镇。但穆东城说,下周正好要到越南去制作一期关于越南美食的节目,去不了,穆雷只有打电话给几个老朋友,邀约一起去品鉴美食。
穆雷的这几个朋友,都是些五十多岁、对美食文化颇有研究的老饕。当然跟穆雷一样,美其名曰“美食家”,个个都是在餐饮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以穆雷名气最大。他们得知穆雷又觅到了新的吃地儿,而且是家颇有神秘感的私 房菜馆,都毫不犹豫表示愿意前往。六个人很快就凑齐了。
星期三上午,穆雷和五个朋友聚齐后,开了两辆车,直赴榔坪县岳川古镇。
车上,几个老友谈天说地。其中一个众人称为老苏的胖子对此行明显十分 期待。摇头晃脑地说:“虽然这家私房菜馆我们还没去,但我现在已可判断,其主人一定是非常懂吃之人。”
“何以见得?”老陈问道。
“只凭他定的一条规矩——吃饭的人必须6到8人之间——就能看出。”老苏分析道,“一桌肴馔, 必有一套完整的结构。从开始的冷盘,到热炒、大菜后是点心和汤,如同异常完整的戏剧,这台戏不能一个人看,只看一幕又不能领略其中的含义,6到8人正好。”
“有道理。”老陈赞同道,“如此说来,那里不兴点菜,大概也是类似原因,真正技艺高超的厨师,如果心高气傲的艺术家,必须依当天的心境和灵感,随心所欲的发挥。才能创造出最好的作品,如果点什么做什么,作品便只有匠气,没有灵气了。”
穆雷开着车,听后座的两个朋友高谈阔论,不禁笑道:“你们说的头头是道,但也只是猜测,我有言在先,哪家菜馆我可没吃过,要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你们可别
埋怨我。”
“不怪你怪谁?”老苏笑着说,“老穆,咱们说好,那家的菜咱们吃上几道,要是发现言过其实,咱们立刻打道回府,你的重新请过。”
“行啊,不还吃的话,我请你们一人一桶方便面,”
车里的几个人一齐大笑起来。
榔坪县离市区并不远,半个小时就到了,古镇离县城还有二十多公里,十点半,美食家一行就到了风景优美的岳川古镇。
这个地方,和极度商业化的丽江,凤凰古镇不一样,岳川古镇没有酒吧,工艺品店和如织的游人,甚至连张报纸都买不到,这里有的只有清新的空气,淳朴的
原住民和闲散的慢节奏生活,能定居在这种地方,耐得住清闲和寂寞的人,自然具有超脱于常人的品性和气韵。在这里开一家私房菜馆,显然赚钱不是主要目的,
这让其主人显得更像是世外桃源中的高人了。
穆雷一行人在古镇里走走游游,中午在一家小餐馆随便吃了点儿东西,没做任何点评,晚上才是重点。
下午,老苏提议先去哪家私房菜馆看看,穆勒不赞成,他说这样一来,神秘感就减弱了,非得要等到吃饭的时候前去,才能把这份新鲜感和期待保持到最后。
其余几人也有此意,于是,几个人找了家老茶馆,每人泡上一杯清茶,坐在竹椅
上纳凉、聊天、发呆,倒也修身养性,杂乱的思绪都摒除殆尽了。
六点钟,穆雷按照名片背后所写的地址,找到了位于古镇老街的私房菜馆。 这里是个老宅,青砖斑驳的院墙和纵横左右的石板地尽显岁月沧桑,大门上方一块木板上篆刻的“膳品居”三个字,内敛中透露着大气。
几个人走进四合院内,一个四十岁左右、衣着朴实的中年女人礼貌地迎上来,态度温和,不卑不亢地问道:“几位是之前预定的客人吗? ”
“是的,敝姓穆。”穆雷客气地回应。
“是穆先生定的。几位里面请。”
中年女人带着几个人走进四合院正北方向的正房,里面—张木质圆桌,八张藤椅围成一圈,房间里布置并不华丽,但古色古香、清新淡雅,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
穆雷六人坐了下来,中年女人拿来一个漂亮的紫砂壶,挨着将每个人面前的茶杯斟满,说道:“几位请先喝水,菜一会儿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