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死亡的意义(第3/3页)
从心理学和人类社会的角度而言,死亡象征着生命的结束,是与本能相矛盾的极致状态,所以生物对死亡的恐惧与生俱来,是本能中不可分割、无法改变的一部分。死亡是自然规律,而生命过程,就是生命个体与自然对抗的过程,所以生命存在的基本意义之一,就是对抗死亡。人类文明是生命对抗死亡的典型表现,人类不仅从生理上延长了生命,还试图通过意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切与灵魂、轮回、另一个世界有关的说法,都是社会、自我对死亡恐惧的逃避与抗争——正如之前所说,社会就是人类本能的集体伪装,灵魂与轮回的概念,正是伪装的重要部分。
言归正传,敏感的人多数悲观,是因为他们经常能够看透社会与自我的伪装,思索并认识到残酷的真相。李松即是如此,过早接触死亡,过早思索死亡的意义,以及当时大环境对宗教信仰的抵触,使得他对“死亡”这一概念极其敏感。他早早就看透了社会对死亡恐惧的掩饰,相信人死之后,“我”就毫无意义,对死亡与生俱来的恐惧失去遮盖,从潜意识中苏醒并不断放大,参与了他的心理塑造,成为他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他抑郁的根源所在。我猜,1973年,祖父的死一定再次影响了他对死亡的认识,导致了恐惧的爆发。
我盯着李松,默默点头,暗示他继续讲述。
“哎——”他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接着说道,“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很痛苦。1973年,我爷爷在批斗大会上被人骂死,害他的人还像英雄一样受到了表彰。我爷爷是老党员,为了国家出生入死,为什么会落得这个下场?通过那件事,我开始坚信人死之后没有灵魂,不然的话,为什么没有天理昭然呢?那段时间,我天天思索死亡,对死亡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我爷爷是心脏病发作死的,我开始担心,自己的心脏会不会也突然出问题,自己会不会也突然死掉……”说到这里,他压抑地叹了口气,突然看着我说,“小张,这是你我之间的个人谈话,不能让外人知道,你明白么?”
我点点头:“放心吧李书记,我懂。”
“呵——”他挤出笑容,缓和了语气说,“不过这些年啊,我也经常告诉自己,即便没有灵魂,人也一定会存在精神力量,死后,这种力量就代表这个人继续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正因为如此,我才要活出自己的精神,让精神力量强大起来。”说完这些,他心情好转了许多,用自然的笑容看着我,“谢谢你小张,感谢你听我说了这么多。说说你吧,你肯定也有自己的感受。”
我看着他,如同看着一只待宰的羔羊。我像个屠夫,手握刀子,已经扒开羔羊的皮毛,找到了正在不安跳动的心脏。
是时候给他致命一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