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5/6页)
现场缓缓安静下来。
“这只是我的理论,没有人可以证明我的对错,但这个理论是我反复估量这件案子后,自己认定的可能性很大的解答。我会在课堂上讨论这个案件,与其说是要找出事件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希望各位能学习到许多思考技术,这才是‘逻辑与推理’这堂课所要呈现给大家的。我衷心地企盼你们都有所收获。”林若平说到此处时,脸色突然变得神秘,“况且,各位别忘了,就如故事中的埃勒里所说,我们可能都只是被杜撰出来的角色,活在幻想的世界中,妄想找到那不存在的解答。而我现在所说的任何话语,所想的任何事,可能都是某个‘造物者’创造出来的呢!”他突然抬头,对着天花板大喊,“你说对吗,作者?”
台下一阵哄堂大笑。
林若平瞄了时钟一眼,正色道:“那我们先下课休息十分钟,等会儿请同学继续上台作报告。”
不知道是不是小缨的错觉,她总觉得林若平放下麦克风之际,似乎给了她一个微笑。虽然只有一瞬间,但她可以感受到那个笑容背后有着浓烈的谢意。
她在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决定,下学期,她一定要去修哲学系的课。
——The End.
停下敲着键盘的手指,若平往椅背上一靠,松了一口气。
晚上九点半,他仍在研究室中,已经埋首创作小说两个多小时了。
由于昨天完成了一篇要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他今天才能有时间继续书写中断已久的作品。
若平拿起玻璃杯,在饮水机前装满了水,一饮而尽。
这篇名为《第五大道谋杀案》的短篇小说约两万多字,是他的最新作品,主要是根据上学期他在通识课开设的“逻辑与推理”改编而来。小说内容大部分奠基于事实,但有几处重大不同。
首先,小缨这个角色是虚构的,创造这个角色只是方便他讲故事。
第二,他在上课时报告给同学的并非是“伊斯特街谋杀案”,而是“第五大道谋杀案”。故事内容不过就是把伊斯特街谋杀案还原到小缨整理出来的那个表,其余内容完全相同。
既然小缨是虚构的,而他也并非设下了“伊斯特街谋杀案”的陷阱,第二周所发生的事当然也就没那么精彩了,不过就是同学们轮流上台报告罢了,而且只有少数几人挑选了“第五大道谋杀案”作为报告主题。当然,他最后也没有发表自己的解答。
以上这些差异处都是为了让故事更精彩才填补进去的。
若平离开书桌,伸了个懒腰,然后走到窗边。
从他的研究室可以眺望环绕着学校的山群,在夜幕之下,山势显得巍峨挺拔。
他抬头仰望着星空,陷入深思。
对他来说,教书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期望可以遇到才华洋溢的学生,也许小缨这个形象,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类型”。
他希望课堂上能够出现一名小哲学家,或是小侦探。
另一方面,这样的期望,也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更上进,再多花点心思在书本上。小缨的形象,或许可以激励学生多用功些。
他打算,这篇作品完成后,要在下学期的逻辑课堂上发给学生,当做授课教材。比起阅读枯燥的课本,效果应该会更好。
若平望着远远的星空,反刍着夜的静谧。突然,他发现星星的排列有些奇怪。
浩瀚的星河,竟然在空中排列成了一张脸,那张脸对着他露出了微笑!
那是……他写作时在脑海中想象的小缨!
若平眨了眨眼,定睛一看后,那张脸瞬间消失了,星群又恢复原本的散乱。
他凝望着那广袤的星河,无边的天际。
别忘了……我们可能都只是杜撰出来的角色,活在幻想的世界中……而我现在所说的任何话语,所想的任何事,可能都是某个“造物者”创造出来的呢!
这并非是不可能的。
也许,他跟他的世界正是“造物者”笔下的作品,“造物者”书写着他的遭遇和人生。他的世界,完全在“造物者”这名“作者”的掌控之中,“作者”此刻正操控着他心中所想。这就如同他正是他笔下故事中那名“林若平”的作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