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自白书(第4/7页)
“去吧!”李源良说,“我也很想去看看日本,以前旅行时,从没在那里逗留过两天以上。”
我同意了。反正当时进退维谷,如此可谓正中下怀。
在香港穷困的底层生活,让我对李源良有了新的认识。我当时大受打击,心中充满了落魄的感慨,可李源良却并非如此。若论落魄的严重程度,他才是真正从极高的地方狠狠摔下来的一位——顶级的大资本家一下子便沦落到了近乎于无业游民的境地。而我原来只能算是中产阶级,如此境遇本不足以令我一蹶不振。但即便如此,我仍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可是,你猜李源良怎样?他失去了小提琴,却在湾仔买了一把便宜的胡琴,整日开心地弹奏,毫无像我一般山穷水尽的悲壮感。他的舌头本应习惯了美食,但在吃路边摊的荞麦面时,他也会十分满足地吧嗒嘴巴。至于衣着打扮,反倒是我更加在意。
我说服他换了名字。我虽有李东昌这一名字,但当时那般落魄,实在羞于使用。李源良虽然并不执著于此,却也按我说的起了一个假名,用在了身份证上。
我们来到日本,负责矢田公司——也就是朝日产业的出口部门,但一切却与此前并无不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工作还是全部由我处理。相较于塑料,李源良对美术展览会和音乐会更感兴趣。他似乎很喜欢东京,称赞那里文化气息浓厚。我也很喜欢日本,因为这里有真正的工业,令我获益颇多——我觉得青年时代的梦想仿佛又重新复苏了。
在矢田老人的关照下,我们在朝日产业的地位也还稳固,但公司的干部们却对如何对待出口部门抱有很大的疑问。这样说,是因为当时有一家提供原料的财阀商社要求获得出口的代理权。若将代理权转让,购买原料的资金周转应该会变得轻松许多。如此一来,朝日产业的直接出口部门的存在不但变得可有可无,反而撤掉更好。
我十分担心,李源良则依旧逍遥度日。不过,唯独一件事令我感到颇为欣慰——席有仁在南洋的事业发展迅速,势如破竹。对席有仁而言,战后的混乱或许正好为他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他转眼间便填补了战时的空白,眼看着壮大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这样的席有仁依然时常来信。有一次,李源良带着事不关己的表情,开心地说道:“呵呵,那家伙也做得不错嘛!”我心下惊愕,直直地盯着他幸福的笑容。对我们而言,席有仁的惊人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他在信中曾表示,他迟早会涉足外贸,叫我们再忍耐一阵——这对我们而言拥有何等重要的意义,难道李源良不明白吗?对他而言,似乎得到外国著名音乐家所办演奏会的门票更为重要。不过,没关系,因为他是木偶,而我是木偶师。不用说,给席有仁写回信是我的工作。于是,我频繁地与席有仁联系,静待时机。
然而,李源良却突然死于交通事故。为了准时赶去听音乐会,他急匆匆地横穿马路,却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李源良之死令我觉得浑身都失去了力量。没错,他或许的确是我随意操纵的木偶,但观众一直以来看见的都是这个木偶,没有任何人知道藏在幕后的木偶师是什么模样。面对破碎的木偶,我茫然呆立,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木偶曾在兴祥隆银行的董事会上发表创新性的意见。战后重回上海后,他的银行又绝望且奋不顾身地支援民族产业。然而,身为银行主人的这个木偶,却连纺织中最简单的原价计算都不懂,只知热衷于从扬子江公司的朋友手中得到外国唱片。被海量的资料和数字掩埋、拼命与官僚资本作斗争,以及过去那些创新意见的来源,都是我李东昌。流亡香港、饱经风霜、忧愤度日的又是谁?还是我。而李源良只知抱着胡琴,享受南国的和风徐徐!
即便如此,但人们会怎么想呢?既是具有创新性的银行家,又是火热的爱国者,并且为了民族产业废寝忘食、不懈奋斗,最终光荣败北的硬汉……这些头衔都加在了那个木偶身上,实际上却都是从我身上剥夺走的。
木偶碎了,一切便都结束了吗?不,一切都与以前一模一样,碎掉的不过是形骸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