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第17/36页)

侦查大队至少有一个人没有按照夏璋的指示以常规方法去看待这起案子,虽然这个人资历很浅,又是初来乍到。但这恰恰就是她的优势——不会被旧有的思维捆绑住——这个人就是丁海琳。

她翻看技术队现场拍的所有照片,她没有从被挑选出来研判为“有用”的照片看起,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从那些被淘汰的边角料看起,然后她发现了那间屋子墙面室内涂鸦的几张照片。

她调出照片的电子底版,放大细看,然后立刻独自去了一趟“水泥女”的案发现场。即使她是下午到水泥厂门口那个废弃的值班室的,站在房子门口,她也能感觉到房子里透出来的阵阵阴气。

她记得现场调查报告写明了:“水泥女”是背朝屋门悬挂,她面朝着被木条封上的窗框。丁海琳打着手电走到那扇窗户前,发现墙面上有许多零乱的字迹,还有涂鸦。她看窗框上遗留的碎玻璃,裂口处遍布尘埃,可见,玻璃被砸碎很久了。但是,那些封着窗框的木条中有一根看起来很脏,切口却是崭新的。她仔细端详这根不起眼的木条,发现它上面共有四根钉子,这些钉子比其他木条上的钉子新,而且型号也不同。

她掏出放大镜,凑近木条,一点一点地查看,在木条一个不齐整的切面发现了一缕纤维。她小心翼翼地把纤维装进证物袋,又小心翼翼地撬下这根木条,翻过来一看,上面有红章印,可以看到一组编号——“0903”。

回到刑警队,她把发现的那缕纤维与吊在“水泥女”头顶的绳索材质进行比对,结果完全相同。她立刻在会上把这个发现提了出来。夏璋先是对她的擅自行动表示皱眉,紧接着宽容地笑道:“凶手的绳索在屋子里留下痕迹很正常,这无非说明他在作案时可能趴在窗框的木条上向外张望,观察屋子周围是否有人。”

当丁海琳把木条后面的那组数字提出来时,老刘想起了盛大雷曾经跟他提到一封信里也有一组数字。当老刘试图把丁海琳发现的新线索和盛大雷当时提到的那封信联系到一起时,夏璋的笑容迅速消失了,嘴角一歪,表现出了一种不屑,直接转入下一个话题。

丁海琳看到夏璋的表情就明白了,多说无益,他根本不会重视自己发现的线索。但是她看到会上老刘的表情时,她想,老刘,还有那个盛大雷,或许才是自己的志同道合者。

正是从那时起,她下定决心找出案件的真相,并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知己,她有独特的嗅觉。对于为人处世,她有独立的思维。就像当年在军校里,她遇到过一个特别的人曾经对她讲过一个与爱迪生有关的故事。

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在21世纪才算真的出了名,原因是作为第一款在全球销售的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的品牌名称就是向这位当年在世时并不那么著名的科学家致敬。特斯拉曾给爱迪生“打工”,爱迪生承诺在特斯拉帮他改进发电机后支付他5万美元,然而爱迪生欺骗了特斯拉,特斯拉愤而辞职。

爱迪生发现直流电后,电器得到广泛应用,而同时电费却十分高昂,所以经营输出直流电成了当时最赚钱的生意。1885年,脱离爱迪生公司的特斯拉,遇上西屋公司负责人乔治·威斯汀豪斯,并在其支持下于1888年正式将交流电带给当时的社会。

中国学生学习的各类教材中的爱迪生是一个勤奋而伟大的科学家,其实他还非常善于商业运作,很有经营头脑,甚至为了个人利益对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设置障碍。

为了打击特斯拉的交流电,爱迪生以交流电电死狗、猫等动物为由让大众对交流电产生危险的印象,最后甚至参与电椅的研发。尽管爱迪生极尽所能地打压,但事实证明,交流电才是适合社会所需的供电系统。如今交流电已经成为工业和社会供电的主流,已成为现在社会的生活必需品。

丁海琳当时在军校的课堂上听这个人讲这个例子时,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大,她都确信这个人是一个真正自信的人。因为没有多少老师愿意讲述这种不要迷信权威的生动例子。也正是在这位老师的指引下,丁海琳开启了对人生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和体验,并经历了幸福与痛苦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