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绑架案(第4/6页)

波洛严肃地点点头。他又看了看那只大怀表。

“按我的理解,这事是全权委托给我的吧,先生们——各个方面都是,对吗?我可以去任何地方,采取任何手段。”

“完全正确。一小时后有一班去多佛的专列,还有苏格兰场的代表一起去。有军官和刑事调查局的人与你同行,他们任凭你调遣。这样可以吗?”

“很好。先生们,在你们走之前我还有个问题要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来找我的?在偌大的伦敦市里,我默默无闻且鲜为人知。”

“是贵国一位大人物特意推荐我们来找你的。”

“怎么?是我的老朋友省长吗?”

埃斯泰尔勋爵摇了摇头。

“比省长级别高。是个在比利时一言九鼎的人——以后也会是!英国发过誓支持他!”

波洛迅速把手举起,夸张地做了个敬礼的动作。“为此祈祷!啊,我的主人没有忘记——先生们,我,赫尔克里·波洛,会忠诚地为你们效劳。愿上帝保佑一切还来得及。不过这事有点乱——有点乱……我还没搞清楚。”

“哎,波洛,”两位长官关门离开后,我急忙问道,“你是怎么想的?”

我的朋友忙着整理小行李箱,动作敏捷熟练。他沉思着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想。我的脑子不好使了。”

“就像你说的,为什么绑架他,杀掉他不就都解决了吗?”我苦思冥想。

“不好意思,我的朋友,我并没有真的那么说。毫无疑问,绑架更能帮他们实现目的。”

“为什么?”

“因为不确定性会导致恐慌。这是一个原因。假如首相死了,将是个大灾难,人们将不得不去面对、处理这个情况。可现在你就难办了。首相是会重新出现,还是就此消失呢?他是死是活?没人知道。而且,除非知道他的生死,否则他们没法采取确切的行动。像我跟你说的,不确定性导致恐慌,这是德国人玩的把戏。另外还有,如果绑匪把他秘密带到一个地方,就有利于他们达成双边协议了。通常来说,德国政府不是个大度的买主,但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会被迫出重金的。第三点,他们不用冒着上绞刑架的风险。哦,说到底,他们犯的只是绑架罪。”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一开始要向他开枪呢?”

波洛做了个愤怒的手势。“啊,这正是我不理解的地方!太令人费解了——我真是愚蠢!他们做好了准备绑架的所有安排(安排得天衣无缝!),然而却制造了那起戏剧性的枪击事件,差点毁了整个行动,真像部电影,毫无真实感。几乎没法相信,一伙蒙面人会出现在离伦敦不到二十英里的地方!”

“或许是两次单独的袭击,两次事件的发生毫无关联。”我提议道。

“哦,不会,那样的话巧合也太多了!那么,进一步想想——谁是叛徒?不管怎么说,这里面一定有个叛徒——在第一个案子里。但能是谁呢?丹尼尔斯还是欧墨菲?一定是这两人中的一个,否则为什么车会驶离主路?很难想象首相会密谋一起暗杀自己的行动!是欧墨菲拐进了小路,还是丹尼尔斯让他那么做的呢?”

“当然是欧墨菲要这么干的了。”

“是的,若是丹尼尔斯,首相就会听见他下达指令,从而问他原因。不过这个案子里还留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之间相互矛盾。如果欧墨菲是个诚实的人,他为什么要驶离主路?可如果他不诚实,为什么枪只响了两声他就再次发动了汽车呢?也许是在救首相的命?再说了,假如他是个老实人,为什么他一离开查令十字火车站就立即把车开到了一个有名的德国间谍聚集地?”

“看上去真是糟糕。”我说。

“让我们有条理地审视一遍案情。我们支持和反对这两个人的论点都有哪些?先说欧墨菲。反对:他开车驶离主路,这点很可疑;他是个来自克莱尔郡的爱尔兰人;他失踪的方式极其可疑。支持:他迅速重新启动汽车,救了首相的性命;他是苏格兰场的人,而且从分配给他的岗位来看,是个值得信任的刑警。再来看丹尼尔斯。没有太多反对他的点,除了我们对他的过往一无所知,还有对于一个英国人来说,他会讲的语言太多了点!(请原谅,我的朋友,语言学家们天生就很可疑!)再说支持他的方面,我们掌握的事实是他被人塞住嘴巴,被麻晕后捆住——这使他看上去似乎与本案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