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作家的信条(第5/12页)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女读者在签售会上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柯施老师,您新书中的诡计是怎么想到的?”女读者戴着帽子,尖尖的下巴显得整张脸很小,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着睿智的光芒。

“是在洗澡时候突发的灵感。”我从容应道。我不是第一次回答这样的问题了。

“两年前我曾经在网上看见过一模一样的诡计,老师您是不是也看过那个帖子?”

“我不上网。”我竭力露出微笑,但我猜我当时一定笑得很难看。

“那老师您可以去看一下哦。不过就算是撞车,我还是觉得您写得更好。”

“下一个问题吧。”我保持克制,朝她下压着手掌,示意她坐下,生怕她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网站名字说出来。

主持人拿走了女读者的话筒,她朝我鞠了一躬,我看见她做了一个“谢谢”的口型,但是没发出声音。

签售会结束后,我特意关注了一下那位女读者,她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排队等候签字,而是压低了帽檐,独自离开了活动现场。

回家以后,我打开电脑,在搜索引擎输入了诡计的关键字,一条索引中看见了相同的诡计。那是个两年前的帖子,并没有引起太广泛的讨论,回复人数也只有区区三个,我注意到发帖人的ID叫keshi2015,keshi是柯施的拼音,帖子正是二〇一五年发布的。

这个网站的首页全是关于我新书的内容,网友们全是围绕故事核心诡计展开的讨论,而关于文笔等其他方面则鲜少有人提及。

我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柯布,我的小说还会有人喜欢吗?柯布和我的合作会不会是一个陷阱?笔名是各取了我们俩名字中的一个字,但沿用了柯布的姓,假设柯布早有预谋,柯施或许就是他的本名,他用一个抄袭来的诡计,可以随时揭发我抄袭诡计的行为。如果有了这样的污点,写作圈内就没有我的立足之地了。

没准柯布正等着这一刻的到来。他或许会突然在我的发布会上站起来,大声宣布柯施其实就是他本人。

按捺不住内心不安的我,好不容易熬到了每周约定的周四,我提前去往了柯布家。

今天是元宵节,庞大的出游人流和车流,加重了城市的交通负荷,能看见满大街的警察在维持秩序,生怕发生事故导致交通全面瘫痪。

而柯布家这片,和外面车水马龙的景象截然相反,晚上八点多已是一片萧瑟,只有零星楼房内亮起的灯光,才能勉强帮我看清脚下的路。

来到楼下,我抬头发现柯布家没有拉窗帘,灯也是关着的,看来他不在家。

我索性坐在楼梯上等他。漆黑的楼道里,我的手机忽然亮了起来,是出版社的“马太”编辑来电。

“施祥,我忙了一天来不及告诉你,你的新书今天已经上市了。”编辑的声音很疲惫。

“已经可以买到了吗?”

“嗯。书店都已经有售了。”编辑说,“老规矩,一周以后举办签售活动,你提前准备一下。对了,这本书还有个惊喜给你。”

“什么惊喜?”

“我先卖个关子。”

“不说算了!”我正要挂电话,编辑冷不防问道:“你现在在哪儿,你那边听起来很空旷的感觉?”寂静的楼道里的回声让编辑听了出来。

“我在家里上洗手间呢。”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她撒了谎。

“马太”编辑也没有怀疑,再次提醒了我下周签售活动的具体时间后挂断了电话。

楼下响起了皮鞋声,一团光晕朝我靠近。柯布举着手机拾级而上,黑暗中他的脸看起来有一点恐怖。

柯布看见我虽感意外,但还是保持一如往常的平静,掏出钥匙打开门,开了客厅里的灯,边往屋子里走边问我:“今天怎么来得这么早?”

“遇到点事情,想来找你了。”

“进来吧。”

到了亮处,我发现一周不见的柯布面色很差,黑眼圈很深,两侧脸颊凹陷得很明显,像是熬了几个通宵没睡觉,有时候在冲刺完成一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状态。

自从《诡计》杂志停刊以后,我就不知道柯布的正职工作是什么了。可不知为何,我会被他取代的担忧正一天天在心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