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案 变异昆虫(第7/9页)

在这个瓶子里,还有两类成虫。其中一种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并且裸露在外,后背中鬓5~6根,往前方逐渐短小。腹部第3背板无中缘鬓,第5腹板长,后端圆,内侧刺较多,第6背板中断。我确认是属于急钩亚麻蝇的体型特征,显然后面一种成蝇只要确定,那么绝对能推断女性尸体上的虫蛹和虫卵属性,看来距离成功不远了。

而另一只成虫体长6mm,额头较宽,约为1眼宽的三分之一,间额为暗棕色,侧额及侧颜额略具银色粉被,侧额具细毛,颊面泛黑,并且有黑毛,后梗节(第3节)为梗节(第2节)长的3倍。

虫子的名字呼之欲出,但还差点东西。倘若确定了另一个昆虫的种类,自然可推测出虫子的生长周期,也能确认死者的真正死亡时间。按照韩哥的说法,由于连绵小雨,加上尸体的腐烂程度,他只知道死者的死亡原因。但死亡时间才是破案的关键节点,因此,他才催我连夜做出论断。

时间一点点过去,天色已经初晓,离交报告的时间只手可数。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重新整理思路。人死亡后昆虫建群前期(人死到昆虫首次产卵的时间段)最先吸引的昆虫是丽蝇科的绿蝇,属于金蝇属和丽蝇属。不过,丽蝇属比较耐寒,只有冬季才会出现。所以,最后一种昆虫在绿蝇属与丽蝇属之间。

金蝇属也基本可以排除,我在脑海里将绿蝇属的各个虫子的特征都过滤了一遍。

突然,我的大脑灵光一闪,想起了丝光绿蝇,它的成虫体型在5~10mm,卵的长度为1.1~1.22mm,宽是0.38~0.5mm,蛹呈红褐色。尸体上检查到了红褐色的蛹,体长6mm的成虫,还有一个乳白色的卵,长1.16mm,宽0.4mm。毋庸置疑,这是1龄幼虫,完全符合所有条件,确实是丝光绿蝇的成长阶段。

现场采集的虫子确定了两种,急钩亚麻蝇成虫和2龄幼虫、丝光绿蝇的成虫和3龄幼虫,这两种虫至少经历了一个世代。

因为急钩亚麻蝇从产卵到发育成成虫的时间,加起来需要15~18天。2龄幼虫2天,也就是17到20天。昆虫建群前期(人从死亡到第一批昆虫侵袭的时间)1~7天,那么死者的死亡时间在18~27天。

丝光绿蝇成长适宜温度为26℃~31℃,相对湿度为75%。第1代从卵发育至成蝇需14天,其中三龄期约5天,蛹期约6天。成蝇产卵前期约7天,卵散产。第2代从卵发育至成蝇约需13天,其中3龄期约4天,蛹期约6天。也就是说,丝光丽蝇成长到第二世代的3龄幼虫一共需要约22天(一代成蝇需要14天+产卵前期7天+二代1龄幼虫1天)。

综合上述判断,能够确定死者已经死亡18~22天。

我来回仔细检查,春节温度平均25℃,连绵小雨湿度符合75%,这些完全对上。天色开始慢慢变亮,我躺在座椅上松了一口气。现在是4月11日,死者真正的死亡时间在3月24~28日。

其实,捕捉到的有效嗜尸性昆虫种类越多,判断的时间就越精确。

我还听师父说过,利用当时的温度、湿度和昆虫的生长时间,有个推算公式能将时间精确到一天以内。但我目前还不够火候,加上时间有限,我连多测验几个昆虫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运用高深的推算公式了。

我抱着激动的心情跑到韩哥的住所,可惜我猛敲门都没人回应。

就在我准备离开前去局里时,韩哥的门突然自动打开了。

只见韩哥一脸憔悴,头发比鸡窝还乱几分,他倚在门前恶狠狠地盯着我。

“韩哥,我推出来了。在尸体上面有两种嗜尸性昆虫,分别是丝光绿蝇和急钩亚麻蝇,都已经产生了一个世代,第二代分别是3龄与1龄幼虫。由此推断,死者死亡时间是在3月24~28日。”

“所以?”韩哥盯着我反问道,脸色有点难看。

“死者死亡时间是在24~28日。”我从韩哥的表情里看到了一丝古怪。

“好,把你的总结表交给我。”他看着我说道,然后开始揉太阳穴。

“什么总结表?”我一时间还没想明白,其实我根本不知道是啥玩意。

我发现韩哥的额头突然冒起青筋,拳头咯咯作响,那样子看起来要活吃了我。

“5点把我叫醒!你居然还不知道总结表?”韩飞咆哮一声,然后转身把门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