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东风昨夜(第7/14页)
闻声赶来的包拯挤过人群,扶住张建侯,问道:“之前不是来信说还要过七八日才能到南京么?怎么只有你一人?家母和小游呢?”
张建侯道:“乘船比乘车快许多,所以早到了。祖姑姑和小游都还在城外船上呢,我是天黑前一个人赶进城的。”
他在辈分上比包拯要低一辈,是包拯已故妻子张婉兄长张贤之子,该叫包拯姑父,但二人一起由包母张灵抚育长大,情若兄弟,说话也是极其随便,毫无长辈、晚辈之分。
包令仪斥责道:“既然如此,你该在城外陪同祖姑姑,明日一道进城。为何连夜闯进府署来捣乱?”
张建侯自幼父母双亡,由包令仪夫妇抚养长大,得到的宠爱尚在包拯之上,听祖姑父语气颇重,不由得有些气恼起来,气呼呼地道:“小子不是有意闯进官衙来捣乱,我是实在气不过!况且我也不知道祖姑父和姑父在这里!”
包拯知道自己这内侄自幼不好读书,只好舞枪弄棒,却素来以侠义自居,绝不至于无理到夜闯应天府官署,忙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张建侯愤然道:“寇相公灵柩就停在城外,寇夫人因付不起排岸司的过关钱而不得不滞留在河卡外,而这些个大官人却花着公款聚在这里胡吃胡喝,听说仅仅是为了替晏知府的女儿找个好男人。”
这话极是无礼,但晏殊却连难堪都暂时顾不上,抢过来捉住张建侯的手臂,急切地问道:“小公子说的寇相公,可是前宰相寇准?”
包拯忙介绍道:“这位就是晏知府。”张建侯道:“不错,正是晏知府你亲拟制书、驱逐出朝的寇准寇相公。”
当年宋真宗为皇后刘娥所制,寇准设法夺取刘娥大权不成,反被罢免宰相职务,罢相制书即由晏殊起草,此事天下尽知。晏殊虽只是奉刘娥之命行事,但也因此招来不少非议。他听了张建侯极尽讥诮的话,默然无语,竟转身往内堂去了。
在场人士无不面面相觑,不知这隆重开场的盛大晚宴要如何收局。
留守顾名思义为留守京城,自隋唐以来,就是陪京和行都的最高长官,总理军民、钱谷、守卫事务。然而大宋却不一样,自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以来,留守跟节度使一样成为虚衔,名义虽尊,却无任何实权。而且此职务通常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若是只单任,那就是典型的闲职了。堂堂晏知府甩手而去,起因者正是亲眷张建侯,当此情况下,南京留守包令仪更不好开口了。
通判是大宋立国后新设的官职,用意在于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牵制。南京通判,实际上是朝廷安插在府州应天府中的耳目,是典型的实职,但毕竟只是八品官秩,文洎也不便出面说话。
众人便一齐望着京东路转运使韩允升。韩允升出身名门,父亲韩崇业是开国名将韩重赟次子,母亲是秦王赵廷美[16]之女玄阳公主,伯父韩崇训更是一代名将,在世时多次击败党项首领李继迁,因战功升任枢密院次长官。然而韩允升个人经历却颇为坎坷,他幼年时受外祖父赵廷美牵累,与父母一同被关押在房州,赵廷美死后遇赦放还,直到宋真宗即位后才入朝为官。年幼时的忧患生涯养成他沉静少言的性格,此刻无数目光饱含期待,尽落在他身上,他依旧是一言不发,只不断捋着胡须,似是若有所思。
翰林学士石中立是个爽直性子,大声道:“主人都负气走了,咱们还留在这里做什么?你供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大伙儿散了吧。”
他后面一句“你供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意思是你同别人相好了,怎知我心中多愁啊。其实也是两句拆白道字,拆的是“好”“闷”二字。“好闷”,倒也是极符合此情此景。
石中立生父石熙载早在大宋立国前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心腹,真正显达也是在赵光义登上皇位后,当年太宗皇帝御驾亲征北汉,石熙载以枢密副使从征,因攻克太原有功,回师后即升任枢密使。石中立以父荫入官,有文才却不尚名利,为时人所敬重。他任职郎官的时候,常常和同僚们一起参观皇家园林中蓄养的狮子。主管蓄养的人说:“一头狮子每天要喂五斤肉。”郎官们收入不高,一年难得闻几次肉香,听了连连咋舌,纷纷叹息道:“原来我们这些人连一头狮子都不如。”石中立接茬道:“这是当然,我们都是员外郎,‘园外狼’的待遇怎能和‘园中狮’相比呢?”众人闻言无不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