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通往梦境的路(1)(第3/8页)
大概是看不下去了吧。朋友撕开桌上的免洗筷纸套,并开始折起那张长条形的纸套。
他专心看着这出人意表的动作,只见朋友立刻折出了一个立体的纸弹簧。
他对朋友的手艺大感惊叹,甚至忘了想抽烟一事。
“哇,你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折纸是很数学的艺术喔。你不是数学很厉害吗?”
朋友高中毕业后曾经先就业过,后来半工半读辛苦读完大学,进入了某个研究室。这么说起来,他记得朋友以前就有一双巧手,虽是个大男生却很会折纸。而且还不是折很通俗的纸鹤或是头盔,而是自己设计的创意折纸。
从那次之后,陪伴他思索和喝酒的,就是随身携带的几张纸片了。
通常放在他口袋里的,是用广告传单折成四折的十五公分见方纸片。因为这便于他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摊开折叠。只要觉得瘾头犯了、或是喝酒之间空档,他就会掏出来折纸。
折纸这种东西,如果不是用四边等长的纸,折起来就很不痛快。
起初他会买市面上卖的纸来用,不过没想到竟然长度不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省钱,于是他便开始自己裁纸。每到假日,他便习惯拿出尺来量好长度,将夹在报纸里的广告传单裁成纸片。妻子也会特意帮他留下广告传单和饼干糖果盒的包装纸。
他折纸的功夫日益进步,开始可以折比较精巧的东西了。
创作折纸、几何学模样的立体折纸等固然有趣,但他最后还是会回归原点——研究折纸的基本和极致:纸鹤。
鹤本来就是吉祥的动物,纸鹤在一开始的时候似乎也是用在祭神的仪式上。古文献上甚至记载:纸能通天神,每只纸鹤都必须用心去折。或许因为传说第一只纸鹤出现于伊势神宫,所以到了江户时代,将各种纸鹤折法写成书的也是伊势地方的和尚。
他找到了古书的拷贝,并且喜欢不看图解,只靠完成图自行思考折法。
要折出好几只大小不同的纸鹤连在一起的连鹤,必须用到剪刀。思索该如何下刀让他觉得很有挑战性。只要理解一定的原理就能广为应用;局限于原理就无法创新。
他的工作也是一样。固然人类的行动到了某种程度容易制式化,很容易被看出情感。但如果抱持那样先入为主的想法,就难以理解其他的真相。
从他将折纸用的纸片随身放在西装口袋里开始,经过了三年,他四十六岁了。
然后,他终于遇到了根据过去经验也始终无法理解、让他终身难忘的大量毒杀事件。
3
人其实是有直觉的。
也有根据经验和职业而来的直觉。
他发觉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他从没想过要把这种说法挂在嘴上,可是却常常不得不用这个方式自我解释。
当时NHK曾经播映过美国的电视影集,内容是关于一名刑警的故事。
就是所谓的倒叙式的推理剧——一开始就让观众看到凶手犯案的情况。凶手多半是社会上有头有脸、脑筋很好的人,犯下乍看之下毫无破绽的杀人事件。然后来办案的,是一个穿着破风衣、看起来不怎么有才干的重案组刑警,让凶手卸下心防。
事实上,他是一名观察力敏锐、能力超强的刑警,老是跟在凶手旁边让凶手紧张不安,逼得凶手无所遁形。
同事之中有人觉得剧情太过脱离现实而不爱看,他却觉得这种犯案动机简单明了,又能在一个小时里结束的警察推理剧还不错。
和妻子一起收看那出美国电视影集的时候,妻子曾经开口问过他一次。“欸,你也是第一眼就能看出凶手是谁吗?”
影集中,男主角刑警经常这么说。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凶手是你。绝对相信凶手就是你。我打从心底怀疑你。
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绝大部分他受理的杀人事件,都是一开始就知道凶手是谁。因为凶手不是呆立在被害者身边,就是害怕自己犯下的恐怖罪行而脱逃,然后立即在潜藏的地方被捕获。
像眼前的电视影集那样,在那种适合穿着晚礼服、拿着香槟酒、还有游泳池的豪宅中,有着复杂的利害关系,犯案计划完美周全,做好了不在场证明,也进行了伪装,甚至还会说“请我的律师来”的凶手,他从来没有碰过,今后也不太可能会碰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