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保坂仁史篇(第8/72页)

“那,普通的凹版,是如何制作原版的呢?”

对印刷一窍不通的我,提出了这么个最基本的问题。老头打开抽屉,从里面取出一本书,是《基本制版概论》。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本让人有些难对付的技术书。老头哗哗地把书翻到有黑白照片的一页。

“现在一般都用的是,海里奥库里肖古拉夫,名字有些咬舌吧,这种机器来雕刻的。”

那张照片大概就是那叫做什么海里奥库里……的机器的照片吧。一个长方形的台子上并排放着两个大滚筒,各自的前面都安装着一个带轨道的四方形盒子。

“一个滚筒是扫描用的,另一个是用来卷做原版的铜板的。只要在扫描用的滚筒上放上原稿,就会自动进行色分解,刻制出洋红、黑、青绿、黄等基色的原版。”

“是自动雕刻吗?”

“啊。是把钻头靠在卷着铜板的滚筒上,刻入画像的。”

“要是调节的好的话,不能使刻度加深吗?”

“很遗憾,不会那么好。如果单纯是加深刻度的话,也许并非不可能的。但是,正因为是自动雕刻,滚筒和钻头的角度经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要想画出平滑而细密的线,无论如何都会超出那一界限的。”

我们要对付的是仅仅一毫米里就刻有十一根细线的精品,要是可以用机器来雕刻的话,恐怕早就被人模仿了。

幸绪把手叠放在脑袋后面,很干脆地补充道。

“而且,咱们这儿不搞照片凹版印刷。”

“哎?那么,不能进行凹版印刷吗?”

这么说来,那小工厂里挤着的三台机子都是offset式印刷机了。

“这点你放心。凹版用的平台正在仓库里睡大觉呢。”

老头打包票说。可是,我越发不明白是啥意思了。

“哎?平台,不是平版印刷吧?”

“当然不是了。你还记得吗,工厂里的offset式印刷机是按照四种基色,每种颜色各成一个印刷组。而平台,正如其名,是在平平的台子上放一块版来进行印刷,必须每印一种颜色就换一块版。总而言之,是简易印刷台。”

“哎——另外一种,是凸版……吧,那种是怎么印刷的呢?”

“很简单嘛。只需制好版,用凹版用的平台,就可以印刷了。”

凸版印刷的部分,应该只有纸币号码和红色的日银总裁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制造假钞用的版就费不了多大功夫了。

老头看着自己的右手,遗憾地说道:

“要是有法子在开工前复原的话,就好了……”

“可是,”

我还有些疑问。老头和幸绪都把视线集中过来。

“我记得以前曾在电视上还是哪儿的看过印刷钞票的情景,要没记错的话,好像一张纸上并排印十张或二十张钞票吧。”

“啊,竖着五张,横着四张,每次共印二十张。不过,这又怎么了?”

“是吗,还真是一次印好多张呀……可是,最初的原版该只有一个吧?”

听了我的话,老头眼眯了起来。

“啊,这样一说,应该是那样吧。”

“要那样的话,应该是用最初的原版再复制出一些版吧。”

“是呀……有那法子!”

幸绪跳了起来,好像明白我要说啥了。

我接着说道:

“刚才说的那个海里奥库里……什么的机器,也许的确不能雕刻深凹版。但是,大藏省印刷局里,确实把原版复制了,制做出了深凹版。如果用这种方法,不管多么细密、多么平滑的线,理论上都能刻到版上吧,我这么觉得。”

老头和幸绪的眼睛像快镜头播放绽开的花苞一样张大了起来。

“真不枉我把你给物色了来。”

“仁史,看来你不只是个电脑虫呀。”

虽然我对两人佩服我的方式不甚满意,但这样多少会另眼看待我了吧。我看看两人的脸,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