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事件的前兆(11-15)(第2/11页)
当做妹妹的得知哥哥行踪成谜时,必定非常不安;于是,她会和编辑们一同前往兄长的住处,翻看有无蛛丝马迹。
江叶整理思绪,回想自己房间的样子。
窗帘一向都是开着的,书桌上放着写到一半的原稿。要交给《小说春秋》的短篇应该已写到四十八页,预计再十几页就完成了。
记得傍晚上舞厅之前,自己曾喝过茶。他嫌用茶壶泡茶太过麻烦,所以总是把茶包丢进九谷[注]的茶杯里,直接注入热水。那个茶杯八成还搁在书桌上,里面留着没喝完、冷掉的茶水。
[注:位于日本石川县南部的江沼郡山中町,乃九谷烧的发祥地。]
书桌旁的墙上挂着大幅日历,上面详细记载着工作预定进度、会面时间和地点。不过,星期四到星期日的这段时间,什么都没记,一片空白。
映入妹妹(或编辑)眼中的景象,应该就只有这样吧?
平常江叶出门取材、打算留宿在外时,总会带着手提旅行袋和相机。知道这件事的妹妹一定会去检查那些东西还在不在,在确认过旅行袋和相机都没有动过后,她一定心急如焚——哥,你到哪里去了?
这种情况下,妹妹或编辑心中闪过的想法,必定集中在那几个字眼上:失踪、不告而别、交通事故、绑架……
或许脑筋动得快的编辑会向妹妹提议,请她先用离家出走的名义向警方报案,请他们帮助协寻。站在妹妹的立场,也没有理由拒绝这么做,一旦警方受理妹妹的请托,事态恐怕就会朝江叶最不乐见的方向发展了。
现在的江叶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推理作家,讲明一点,就是所谓的畅销作家,他的作品以解谜和推理为中心,属于俗称的本格派。不过,或许是其中蕴含的浪漫情怀挑动了女性的心,加上他那媲美电影明星的英挺相貌,更使他拥有为数众多的热情女书迷。
这样的他凭空消失了。媒体不可能放过这条新闻;对电视的谈话性节目而言,这更是千载难逢的好题材。
于是,摄影机锁定妹妹,记者把麦克风递到她的面前,高声叫嚷着:
“关于令兄失踪的原因,你有没有想到什么?”
“你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什么时候?”
“令兄的女性读者很多,外表英俊又未婚,他是否曾为感情的问题困扰过呢?”
“至今为止,他可有遭到恐吓的经验?”
“他是否曾因写作遇到瓶颈,而透露想自杀的念头?”
“你认为令兄可能还活着,并且很快就会有消息传来吗?”
在乡下长大、个性淳朴的妹妹不可能答得出这些问题。面对麦克风,她只有手忙脚乱的份。自己仿佛可以看见妹妹那饱受惊吓的样子……
(志保,哥哥不想让你面对这样的处境。)
不管怎么样,在最坏的情况发生之前,至少还有四、五天的缓冲期。在这期间,他一定要想办法逃离这栋房子。
问题是这个挂锁。这个大型挂锁穿过缠了两圈的链条,死命扣住。除非把锁打开,否则不可能挣脱链子。
这时如果有位开锁高手在的话,他会怎么做?住在美国期间,他曾大量阅读推理小说,其中确实有几本提到开锁的技巧。派屈克·昆汀(PatrickQuentin,一九六一~)的《金库和老太婆》(TheOrdealofMrs.Snow)、艾略特·罗斯福(ElliotRoosevelt,一九一九~一九九〇)的《第一夫人是名侦探》(MurderandtheFirstLady),以及腓特烈·佛赛斯(FrederickForsyth,一九三八~)的《第四议定书》(TheFourthProtocol)……
尽管想到了书名,他却想不起开锁的情节。不管怎么说,就连那些专业的开锁师——也就是俗称的锁匠——也不可能徒手把锁打开,一定会使用工具。
除此之外,那些人对锁的构造十分了解,并累积了多年经验,具备娴熟的技巧。
这副挂锁的内部构造想必也很简单吧?
一般来说,钥匙插入锁孔的那节金属并不平滑,总会有几道波浪状的锯齿,而锁内部则会置入和锯齿数相等的簧片,这些簧片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中央旋转轴转动。
他忘记是在谁的书上读到的,尽管印象模糊,但大致应该是这样。锁匠之所以需要工具,是为了确认簧片的位置。藉由手的触感,一一找出簧片,让它们呈水平排列,倒向同一方向,如此一来,阻止旋转轴转动的障碍物就排除了。也就是说,锁匠们凭着自己的手指和敏锐的触感,小心翼翼地逐一拆解钥匙表面的不规则锯齿。接着运用别的工具,对旋转轴施以扭力,并只能扭转一次。如果成功的话,就会听到轻轻的“喀”一声,钩环松开了。得到的结果就和我们用钥匙开锁的情形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