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愤怒反击(第6/10页)

桑原一边在眉间按揉着,一边想着自己巳经爬得相当高了,越接近金字塔顶部,对手就越强,竞争也就越激烈。赛跑的路上已经躺满累累的尸体,权力斗争类似淘汰赛的相扑运动,如果现在败下阵来,那么以前的努力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现在桑原面临的胜负之役,本身就是一场决战。决不能输,而且要稳操胜券。

目前菱井商事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稻叶为中心的旧商事系统;一派是以冈崎为首的旧物产系统。大、中、小各种各样的按毕业学校组成的派别、同乡死党、裙带关系以及资金来源等导致的帮派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河一样,归根结底都要归属于这两派。

合并时,因稻叶荣一郎策划有方,旧商事系统掌握了主导权。但自新公司的第一任社长井村敏郎引退,物产系统的冈崎当选为社长以来,物产系统迅速东山再起,而商事系统元气大伤直至今日。对稻叶来说,在现任期间,如不从冈崎手中夺回主动权简直是死不瞑目。如果稻叶当上社长那也就是他桑原的天下了。稻叶是比他高几届的同学,他进公司以来,一直像影子一样追随辅佐其左右,特别是娶了稻叶的侄女为妻之后,他们的关系更非同一般。桑原自负地认为,稻叶有今天,全靠自己辅佐得力。如果稻叶当上社长,可以说也就是铺好了自己通往主权宝座的道路。

现在稻叶和桑原竭尽全力正在策划与钢铁商社之中的佼佼者——安中商事的合并。明治38年安中商事作为一个贸易商事创业于大阪,主要经营糖业,在与东南亚进行贸易中逐渐站稳脚跟。大正15年,被八幡制铁所选为指定商社以来,它被誉为“钢铁安中”,确立了它作为钢铁商社的地位。进入昭和年间它又获得了纸浆和木材的经营权,成为拥有7个直属工厂、58家海外分店的大公司。由于侵华战争,它的资产丧失殆尽,但依然享有钢铁经营权。日本战败投降后,根据集中排除法①,财阀系统的商社逐渐解体,但安中既没有解体,也没有被合并,而是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国内钢铁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这一地位一直持续到昭和35年(即1960年)。后来解体的财阀系统的商社又重新集结起来,纤维系统的商社在海外广设分店形成网络,并对只限于国内贸易的安中商事进行了激烈的夹击。为了适应二战后国际规模的钢铁生产,安中商事开始独自推进综合多样化路线,但实行起来谈何容易。对于已经习惯于讲究信义、重视义理的安中商事来说,怎么也赶不上国际化的快速发展。焦急的心情和与敌对商社的强烈竞争意识,驱使“钢铁安中”——这一称誉本身还意味着坚不可摧——逐渐走上逞强的经营之路。

①排除法是对公司的整顿调整法。——译者注

所谓综合商社,说到底就是经营商品的多样化。本来商品多样化的目的是避免偏重某种特定商品,通过商品品种的均衡,分散滞销的危险,但这却被“从汤面到导弹”样样经营才是综合商社的这一虚荣的炫耀心理所代替。

安中这种逞强式的经营方式,短时间内竞使其销售额增长率位居10大公司之首,这种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的销售额全靠借款支持。不管怎样,从数字上看,安中商事确实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这就使那种逞强的虚荣心愈发膨胀。

综合商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国际化,因此必须着眼于海外重大项目,而且必须是使销售额迅速增长的品种。于是安中盯上了油水大的石油。石油经营量大,是提高销售额的绝好商品。

这样安中就与美国西海岸的萨森国际有限公司(SIC)合作,经营石油。SIC是与墨西哥州政府合资办的石油精炼业。这一合作最初看起来很顺利,但开业不久,因在精炼流程中发生故障,引起了工人罢工。而后厄运接踵而来,精炼所赖以生存的原油供给国伊朗发生了推翻王室的暴动,完全停止了原油的出口。暴动使伊朗的原油生产处于瘫痪状态,但对其他产油国来说,却成了提高原油价格的绝好机会。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SIC的资金周转急剧恶化,最后停止了给安中付款。彻底击垮安中商事的严重事态终于发生了。墨西哥州政府因害怕伊朗暴动波及到自己,将持有的全部股份都卖给了SIC,从合资中下马,这样安中就失去了依赖的基础。迄今为止,安中一直坚信有墨西哥州的合股,自己可以旱涝保收。负责受理安中商事信用卡的各个银行也对安中略表不安,采取了消极态度。在日本国内,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也都关闭了对安中资金贷付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