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爆玉米花”之死(第2/3页)

乘客显得更痛苦了,她目光朦胧,神志不清。

困窘中的帆足想起曲町警察署就在附近,找到警察一定有办法。尽管平时警察与司机是冤家对头,但帆足还是毫不犹豫地钻进驾驶座,猛地发动起引擎。

第二节

突然送来个濒临死亡的人,曲町警署毫无防备,马上叫救护车。但就在救护车赶到的同时,乘客停止了呼吸。救护车不载尸体,只好空返。但曲町警署却必须对这具送上门来的尸体负责。

一旦发现尸体,首先要听取发现者的陈述,大部分案件的侦破工作都是以此为开端的。但尸体(送来时尚未气绝)被送上警察署的大门来,这是十分罕见的。警署成了死亡现场,如果死者是被害的话,那么这种破案开端在侦破史上是很少见的。

死者的遗容十分痛苦,就象在车里难受得倒在车座时一样,尸体的外观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中了毒。要是能掌握摄毒情况就可以分析出死因,而确定死因是很重要的。如果确是中毒死亡,那就要查出死者是在何地、用什么方法摄毒的。据司机反映,上车不久她就发出呻吟,那么,应该是在上车前摄毒或上车后服了毒性快的毒品。按常规对帆足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但他也无法回答摄毒时间是在上车前还是上车后。

死者是六十岁上下的老年妇女,带着褐色的皮制手提包。为了确定她的身分,检查了手提包,内有一些小物件,五万日元现金以及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给的因公出国护照,护照上的照片就是死者。姓名:杨君里。58岁。身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译员。另有一张千代田区一号街旭日饭店724室的居住证。中国政府的译员在因公来日期间奇怪地死亡,这非同小可,警署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尸体目检后,送去解剖。同时警署又与中国驻日大使馆联系,并派警官前往旭日饭店,死者很可能在那里下榻。旭日饭店的方向恰恰同曲町警署相反,难怪司机慌乱之中把死者送到曲町警署来。

旭日饭店是家中型旅馆,有二百多间客房。旅客是以中国人为主的东南亚人。前去旭日饭店的是曲町警署侦察课的栋居弘一良。

由于死因尚未弄清,所以调查是从意外事故死亡、自杀和他杀三方面进行的。从旭日饭店了解到:死者杨君里是农林省以及日中睦邻协会共同邀请来日访问的中国农业参观团的译员。参观团一行十二人,由农业科技人员组成,从五月十五日起,二周内访问了京都、奈良,长野、秋田、福岛、宫城等地,预定明天回国。昨晚,也就是五月三十日晚上,杨在九时外出,说去走访住在饭店附近的故友。

杨君里在北京的日语学校执教多年以后当了翻译,这次来日是首次。杨出身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战争时曾同日本人结婚并生下一女儿。战争结束时,丈夫和女儿都回了日本。

“那么,杨君里这次来日是不是去会见过去的丈夫和女儿的呢?”栋居问喻团长。

“她来日本前就知道了访日期间的住所,她盼望了很久。”喻团长用生硬的日语回答说。

“这么说,杨要会见的、住在东京都里的故友就是昔日的丈夫和女儿罗?”栋居问。

“这一点,她没有说,也不愿意说。但我想很可能是这样。当年分手后,三十多年过去了,她的丈夫和女儿一定在日本有了家庭。我想,她虽然想见到他们,但总有些不方便吧。”喻团长的话并没有恶意。

“您是否知道她要找的人住在东京什么地方?”

“不知道。明天就要回国了,我没问她,而且看来她也不愿意告诉我。她只说出去一会儿就回来。我看不一定在她故友的家里会面。”对杨的去向,喻团长一无所知。他对译员的意外死亡感到很不理解。

栋居征得喻团长同意后,检查了杨君里的遗物。或许从遗物中可以发现她该晚的去向。

杨君里住的724室是间标准面积的普通单人房间,五至六坪①大小,室内有床、桌椅、衣橱,附有卫生间。衣橱里只挂着一件睡衣。

明天就要回国,杨君里的行李——一只旅行箱和一只皮箱都整理好了。要是有线索的话,很可能就在箱子里。喻团长提出:箱子的主人已经死亡,死者在国内又没有亲属,这行李应该作为她的遗物。于是,栋居领取这二个箱子暂时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