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第7/8页)
“让我来。”这时候,大儒李纲之孙李崇贤上前一步。
李纲这人虽不在朝为官,但对治理国家一道却颇有建树。
李崇贤上前,他也算看出来了,徐家子年纪虽幼,但在诗之一道得天独厚,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徐长生赶紧道,“我们不斗诗了,真的,太欺负人了。”
李崇贤:“……”
徐家子的狂恐怕要出名了。
李崇贤笑道,“诗词的确是小道,平时陶冶情操也就罢了,徐家子,可敢和我比试论策,论这治国之策。”
“有何不敢?不过治国之策太过广泛,不知道我们从哪一方面论起?”徐长生问道。
居然真的答应了。
一个四岁孩童居然和人讨论治国之策,还真不愧是徐家子,狂妄得没边了,也不知道上面那位知道,一个四岁小童夸夸其谈如何治国,会作何感想。
徐家子将治国之策看得太简单太随意了。
李崇贤,“就论让我大唐富强的根本。”
这……
还是好广泛的论题。
李崇贤说道,“就由我来开始吧。”
李崇贤家学渊源,其祖父李纲本就对治国之策颇有建树,耳濡目染,定然有些本事。
不过,大儒李纲并非朝臣,所以他的治国之策有很大的漏洞。
那就是太过理想主义,空空其谈,也就是说,说得让人热血沸腾,但实际操作起来如何,就不知道了。
李崇贤也免不了和他祖父的论调相似,“富国之策在于君贤,君贤则臣廉……”
徐长生还以为所谓的伦策就是像前世的辩论一样,你来我往,有理有据。
他参加过不少辩论,所以也不虚,但听了一会儿,似乎不是那么一回事。
夸夸其谈就可以了?
周围的人也被李崇贤描述的君贤臣廉,国家自富的说法,说得摇头晃脑。
简直就是个煽动人心的邪教头子。
徐长生听了听,原来古时候伦策是这么论的?他也会啊。
李崇贤说了半天,周围都是赞美的声音,半响才停了下来。
这是他结合他祖父的观点,再加上他自己的见解,本来是准备作为科举考试一举成名的,但现在却拿了出来,所以他对自己十分有信心。
周围也是一片赞美的声音,这才是国子监学生该有的本事。
李崇贤说道,“这就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徐家子觉得如何?”
徐长生心道,什么国富民强之根本啊?不就是等着君主圣明,等着朝臣清廉来治理好国家,让国家富裕吗?
除了让人看到了一个理想完美的梦想中的国家,好像没什么实质的东西啊?
哼,徐长生眼睛一转,夸夸其谈他也会。
他脑子中不由得想起了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文章。
徐长生抬起了小脑袋,然后说道,“且听好了。”
比理想主义,他也不怕。
周围都安静了下来,都是徐长生的声音。
“……,
国之富,不在他,而全在我大唐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外邦,
则国胜于外邦,
少年雄于天下,
则国雄于天下。
……
美哉,我少年大唐,与天不老!
壮哉,我大唐少年,与国无疆!
”(出自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
徐长生的声音除了燃,还是燃。
他是用那种特别富有感情的声音在朗诵,特别的……具有感染力。
这里,最多的还是国子监学生,最多的还是大唐少年。
他们在讨论国富民强的根本,而徐长生的论点只有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全在我大唐少年。
空旷的论调,但却极具感染力。
周围的人听着听着,突然就觉得心情澎湃了起来。
能不心情彭拜吗?
大唐富不富可都全看他们的了,而不是等着君贤臣廉。
大唐的富强,现在都是他们的责任,而不是与他们毫无不相关的事情。
“好!”不知道是哪个大唐少年,满脸激动的高呼了起来。
然后是一声接着一声的称好声,响起在国子监门口。
热浪朝天。
然后不知道是谁开始大吼,“
……
美哉,我少年大唐,与天不老!
壮哉,我大唐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