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纪事之我主沉浮 第三卷 物换星移几度秋 第二十八章 千秋万岁名(第5/5页)

他说他这一生不为虚名,只问良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民,就足矣了。

至于千秋功过任世人评说,在他眼中一钱不值。

所以他才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靖难,从怯懦的侄子手中夺下江山;他才能在灾荒之年倾尽国库所有支持并不能当下见利的航海大业;也正因为此,他才会白发出征五次带兵荡平大漠;也会耗费巨资养着三千文人编撰旷世奇书《永乐大典》;更是顶着震耳欲聋的反对之声迁都北京。

如此种种,只是一句不为浮名只谋实利,这利不是皇家的私利,而是百姓和国家的大利。

“若微,你为何总会有这般置身事外的冷静和从容,这份出人意料的智慧又是从何而来?”揽着怀中的佳人,朱瞻基喃喃低语着,下颌轻轻抵在她的发端,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两人步履蹒跚相伴至今终究是人生之大幸。

宣德六年闰十二月初六,由郑和带领的承载着27550人的大明宝船队从南京龙江关出水起航。

船队历经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苏门答腊、剌撒、溜山等二十余国,每到一国使臣就把大明朝的礼物赠送给当地国王,并以大明的瓷器、丝绸、茶叶、金银、铁器、农具等与当地的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海外奇珍异宝相交换,重现永乐朝时六下西洋传播四方的国威与声望。

船队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航。

在归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副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宝船队返回南京。

这是大明历史上的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后一次。

宣德皇帝朱瞻基终于继承了永乐大帝的雄图伟略,让在仁宗朝中断了的航海大业得以承继,看到“千骑来迎”“万象朝贺”的盛况,听到使臣们讲述的域外文明和西方贸易,朱瞻基才真正领悟到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君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的重要意义。

华夏民族的仁爱与文明已超越了国度和地域,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