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3/4页)



  据说今年小冰已经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拿到了全额奖学金,签到了证,很快就会来美国。但是谭维的工作地点不在小冰就读的那个州,所以他正在小冰那个州找工作,如果能找到,那当然是最好,实在不行的话,他就只好为美国的航空事业多做贡献了,因为两州之间隔很远,开车来回基本不可能,尽管谭维现在已经买了车,也有了驾照。

  刚开始连载的时候,谭维还在为小冰不肯复婚不肯到美国来做他的家属苦恼,希望艾园的兄弟姐妹能帮他出主意,想办法,说服小冰来美国。连载完的时候,他已经回国接小冰去了。在此期间,小冰拿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到了奖学金,办到了护照和签证。谭维说这一切都发生在连载期间,所以说这一切好运都是艾园的朋友为他带来的,他要我在这里代他感谢艾园的各位朋友。

  故事人物目前的生活都很幸福,着实令人欣慰,希望他们从此以后都苦尽甘来,芝麻开花节节高。

  当然有人可能要说故事人物其实不幸福,有的重病缠身,有的嫁了自己不爱的人,有的孩子不跟自己的亲生父亲在一起,有的还在干着毫无保障的体力劳动。

  这可能就要给幸福下个定义先了。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客观存在。说幸福是主观感受的人举例说:历史上那些皇亲国戚,达贵官人,有几个是幸福的?即便他们腰缠万贯,显赫威风,但他们贪得无厌,总觉得自己不幸福,于是过得落落寡欢;说幸福是客观存在的人举例说: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那些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不管他们怎么善于阿Q,他们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是个事实,他们冻得瑟瑟发抖是个事实,那他们能算得上幸福吗?

  让我来中庸一把,说幸福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存在。要获得幸福,首先要有生存下去的条件,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还谈什么幸福的主观感受?再饿下去,就要饿死人了,饿死了,就什么感受都没有了。

  在可以生存下去的前题下,幸福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个主观感受问题。我说“在很大程度上”,而不说“绝对”,是因为人都是社会动物,个人的心情和感受是需要得到一定的社会认可的。当别人都认为你不幸福的时候,你就很难获得幸福的感觉;反之,当别人都觉得你幸福的时候,你或多或少都会觉得自己的确是幸福的。当有些人认为你幸福,有些人认为你不幸福的时候,那就全看你自己了。

  既然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受,那我们当然应该尽可能地具备那样一种心态,WHICH可以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在这一点上,我跟黄颜一样,很欣赏哈代的那句话:“幸福的秘诀在于降低自己的追求”。

  给“幸福”下个比较低的定义,人就容易感到幸福;给“幸福”的定义下得太高,人就很难感受到幸福。有人一心想要挤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挤不进去时就会难受。我就没有这份难受,因为我从来就没想过挤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甚至连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便我生活在中国,我也不关心中国的“主流社会”是什么,也不会去想着挤进那里面去,于是也就不会因为挤不进去而烦恼。

  降低追求的危险就是可能使人变得平庸,从而在生活里毫无成就,本来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也因为“降低追求”而未能实现了,所以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追求了那些能实现的理想,放弃了那些不能实现的理想。

  但是谁有这个本事,能追求得恰到好处呢?世事难料,谁也没有预言未来的能力,谁都可能犯判断错误。所以又用得着我的另一条生活原则了:宽于待人,(更)宽于待己。允许别人犯错误,(更)允许自己犯错误,别要求自己每天都过得有意义,别要求自己每一个判断都正确。有意义没意义,正确不正确,都是生活,都是体验,只不过别人体验正确,我体验错误而已(又转到老黄那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