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1966年(第3/4页)

狗子也有了自己的房间跟大炕床,足够他在上面翻筋斗打滚儿好几个来回的。

鸡跟鹅也安置到了新房子旁边单独造的茅草棚里,其他人都觉得该用老房子来养鸡关鹅,可赵三明就是不愿意,宁愿每天多费点神去打扫闲置的老房子,也不愿意给家畜糟蹋了。

对赵三明这样的怀旧念旧之情,青梅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不过她也不管就是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三年的饥荒让老百姓受够了苦,此后几年,老天爷都十分宽厚,该下雨就下雨,该吹风就吹风,绝不含糊。

风调雨顺之下,庄稼丰收,山林里的动物也都长得肥美。

大岗屯众人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虽然比不上半月屯,可至少他们屯没有拖一个嘎子村那样的累赘包袱啊。

春天里齐心协力干活耕耘,秋天里收获粮食,再在青梅的带领下,从龙凤山里收获肥美的猎物,卖了皮肉换来不少钱,年夜饭都一年比一年丰盛了。

转眼之间,来到了1966年,这四年里,外面的世界可能发生了大改变,可大岗屯里却没多少变化。

非要说有的话,那大概就是小子闺女们长大了,有的娶了媳妇,有的嫁了汉子。

另外,知青点那边,最不大可能找对象的阳臻竟然跟小玲直接结婚了。

罗敏也跟江会计的弟弟处上了对象,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就等今年秋天罗敏娘家那边派个人过来做代表,参加两人的婚礼。

而最可能找对象的韩江,反而渐渐混成了大龄青年,屯里甚至外面没少有大婶大嫂子要给他介绍对象,韩江都是笑呵呵地给婉拒了。

不过这些变化,也只是对这些人自己来说是大变化,对别人来说,并不算多重要。

青梅还是老样子,赵三明越发勤快,家里家外一把抓。

为了给狗子检查作业,赵三明还被迫也开始去学校旁听,学了识字,还学了简单的加减乘除。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日子就是这么过了的时候,春耕刚过,五月中旬,正是地里庄稼冒出青苗子,社员们忙着拔草追肥的时候,江红军接到消息,赶去公社开会。

傍晚再回来,江红军面色凝重,且看起来是赶着回来的,背上的衣服都打湿得全粘背上了。

江红军忙着回家跟老爹说刚得到的消息,在路边叫了个玩耍的小孩儿,让他去青梅家找青梅。

这会儿赵三明已经提前下工,回来做饭了,青梅就在厨房里帮着烧火,狗子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写作业。

小孩儿站在门口探头瞅了瞅,看见狗子,连忙喊:“狗子哥,梅姨在家吗?支书找梅姨过去,说是有啥重要事。”

跟江胜利他们喊青梅“梅姐”一个样,屯里小孩儿们也跟着狗子喊“梅姨”。

青梅简直就是屯里所有小孩儿的崇拜偶像,心目中的大英雄。

虽然他们都有点怕青梅,可这并不妨碍他们叫一声“梅姨”,暗搓搓地拉近自己跟英雄偶像之间的关系。

每次他们去了自己外祖或其他亲戚家,跟那些个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吹牛的时候,一说“俺们屯梅姨”如何如何,都能收获一堆羡慕向往的小眼神。

狗子抬头一看,是跟他坐一个教室的四年级同学,于是就应了一声,还邀请对方要不要进来玩。

小孩儿羡慕地又看了看狗子家的大房子,还是摇头:“不了,我还要回家打草喂鹅嘞。”

大岗屯里现在也有不少人家养家畜了。

生活变好了,养些家畜也好改善改善生活,或者攒下蛋来换钱。

这会儿还没有搞啥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就算是已经开始了,那股风也还没刮到清水镇这边来。

狗子也没留人,道了谢,看人走了,自己就暂时放下作业,去厨房跟青梅说这个事。

刚才厨房里炒得正热闹,加上那小孩儿有点怕怕的,说话声也不大,狗子没看见梅姨出来,就以为是她没听见。

其实青梅是听见了的,不过她忙着等赵三明让她帮忙“尝咸淡”,所以就没顾得上出去。

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赵三明铲进一个碗里让她“尝味儿”的肉菜,吃了一筷子,冲赵三明点头表示咸淡正好,青梅三两口吃完剩下的,这才表示自己知道了。

放下碗筷,青梅出了门。

赵三明把菜都铲起来,想着青梅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吃饭,于是又把菜放到旁边灶头上的蒸锅里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