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知青返城生活(04)(第3/5页)

自认想明白的沈清杰,羞愧的出了一身冷汗。

过了许久,他听到极小的声音说,“算下来你弟确实没有占便宜。”

蔡秀萍也略微粗粗的算了一下,公婆确实没有偏心小叔子。

算明白以后,堵在心里几年的那口气,瞬间消散,不知道飘到哪儿去啦。

已经进入到冬月中旬,沈清和想着自己做点什么,回城没有安排好工作的知青们,有手艺的,可以去到居委会申请 ,接些活,摆个小摊子赚点散碎钱补贴家用。

原主读书时成绩好,妥妥的学霸,一手书法也写得不错。

沈清和想来想去,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写对联,摆摊子卖对联。

过年期间摆摊只要不是卖些不能卖的商品,基本上没有人管。

沈清和去到居委会申请过,过了下明路,以后有事也能说的清楚。

最近买了不少红纸在家里一天写到晚,几乎不停歇,写好的摊在一边晾干。

如今家里对联成灾,两个孩子也跟着在边上认字。爸爸反复教,他们就跟着反复学习。

沈清和自己的毛笔字写的比原主好很多倍,融和原主的记忆,写的字也有原主的痕迹。但是更有风骨,苍劲有力。

脑子里的过年对联多,沈清和搜刮所有能搜刮的,准备多写一些。

他是打算带着媳妇儿还有老岳父一起摆摊赶集卖对联,帝都郊区郊县,到处跑。赶集去卖对联,如今农村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家过年时,也愿意花点小钱,装扮一下自家大门。

还有年底的婚事喜事多,买对联的也不少。

腊月初,沈清和就打算先去农村试试水,赶集试试,看看能不能卖一些。

“清和,走吧。”腊月初三一大早,杨父踩上三轮车,他后面都是装的对联。

“嗯,媳妇儿咱们走。”沈清和也骑着三轮车,不过他的后面还载着杨凤兰。

两辆人力三轮车都是沈清和租来的,一路逆风行驶,抵达郊区一个公社赶集。

离市里有些距离,天不亮就出发,到的时候还不到凌晨六点。

占据市集最中心的位置,陆续有人来赶集,卖东西的人也很多,杨凤兰手里捏着钱,自己还没有开张,就去到菜市场那边,买了一些菜,还有一些面粉。

等她回来的时候,自家摊子上已经有人在选购对联,还打算真买。

有人愿意买,代表真的可以做这门生意。

沈清和大声吆喝,“春联,吉祥春联,买一副春联送福字一个……。”

运功悄悄的把声音扩送到更远的地方,不少人都能听到。

没有喇叭,有点不好。

许多赶集的人的都看到春联,不少人想着既然今天遇到,就买下来,过年能用的着。

也不知道下次能不能遇到,先买了呗。

腊月赶集的人还蛮多,不到三个小时,春联就不够卖,沈清和还后面的人家借来一张桌子椅子,不停的写。

幸好自带了红纸墨水毛笔,要不还没有解决问题。

沈清和写的春联都是寓意美好的,还有字好,就是那些看不懂的老农民都觉得春联上的字写的真好看。

有人在一边给他们念春联解释春联上的意思,每一幅都寓意新的一年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对农民来说,很好。

多优美的对联也不如直接美好寓意的春联,他们文化不高,弯弯绕绕的听不懂。

集市散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沈清和忙碌了大半天,腰都直不起来。

他除了写春联也没有闲着,还观望着周围卖什么卖的最好,最赚钱。

集市上卖的东西多,小零嘴很好卖,炒好的瓜子还有沙琪玛,炸好的麻花等,还有卤菜好卖,猪耳朵,猪肚,鸡爪,鸭爪,鸭头等,这些都是好卖的,只是现在看着就只有猪耳朵,猪肚,鸡爪这三种,他得回去试试,这些在城里就能卖,之前是他没有想到。

回去的路上,沈清和一直闷着,在想事情,看看这事怎么操作。

油炸的东西还是算了,卤菜更好操作,炸货需要大量的油 ,他不好操作。

卤菜也让岳父岳母学着,回去教教东北的那四位。让他们也搞搞副业,以后也能发家致富。

他不说话,但是杨凤兰父女俩高兴啊,兴奋的大声说话,“老闺女,以后每场市集要是都能有这么好的生意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