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2/3页)

韩漓没注意到他的异样,应了声“好”,跟着工作人员往外走。

经过顾玺身边时,还特意停了一下,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等录制结束,我们一起吃顿饭。”

顾玺低低“嗯”了一声,不敢抬头。直到韩漓走远,才抬头定定看着韩漓离去的背影。

月白长袍的修长身影在走廊灯光下,竟有种奇妙的朦胧美。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演播厅的灯光却愈发明亮。第一期《诗词咏流传》的录制缓缓拉开帷幕,观众席间弥漫着期待的窃窃私语。

“各机位注意,A区特写准备,B区跟全景,C区抓拍观众反应……”

沈星晨站在导播台后,听着耳机里传来各机位的就绪确认,倒计时的数字在监视器角落跳动。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坐得整整齐齐的观众。

“五,四,三……”

沈星晨的手势落下,舞台后方的纱幔突然如流水般向两侧退去,一支洞箫的声音从黑暗中飘出来,低沉,呜咽,如泣如诉。

光影骤变,追光灯照亮了缓步走上台阶的身影。

韩漓一身月白长袍,广袖流仙,衣摆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拂动。他的妆发极素,仅用墨线勾了眉骨,鬓角留出几缕碎发,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那张本就俊美的脸此刻更添了几分疏离的谪仙气质。

箫声陡然拔高,如孤雁唳空,韩漓开口了。

“孤灯挑尽夜未央,忽惊乡思入肝肠……”

他的歌声甫一响起,观众席便传来热烈的掌声。

他的嗓音不似平日清润,反而带着沙哑的磁性,仿佛在悲伤地思念着故乡。舞台背景屏上浮现出江南山水,与他的身影重叠成水墨般的意境。

“……燕山雪覆千重嶂,楚水云连万里樯……”

古琴的泛音和远处若有似无的鼓声,衬得韩漓的声线格外清透。

导演间里,沈星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一号摄像机缓缓推进,给韩漓面部特写。

镜头里,韩漓的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密的阴影,鼻梁高挺的线条如刀削般分明,薄唇轻抿,透着一股克制的美感。

“完美。”沈星晨低声赞叹,对身旁的副导说:“韩漓开场,这期收视率稳了。”

台下嘉宾席里,顾玺几乎是屏住了呼吸。

舞台上的韩漓被暖黄色的追光笼罩,月白长袍在转身时划出好看的弧线,那身影熟悉又陌生。

此刻的韩漓,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抬手,都精准地落在他喜欢的点上。

“……人生百岁终须别,唯有乡心不可灭。”韩漓的声音在此处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坚定:“纵使骸骨葬他乡,魂魄犹向故山越……”

最后一个音符落下,韩漓微微低头,以袖掩面,仿佛在悲泣。

演播厅内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灯光大亮,韩漓抬起头,脸上已换上得体的微笑,向观众鞠躬致意。

沈星晨满意地点头,对着对讲机说:“切观众反应,特别是前排那个穿黑衬衫的年轻人,对,就是作曲的顾玺。”

镜头转向顾玺,捕捉到他眼中隐隐有水光闪烁,似乎也被韩漓的歌声打动。

录制进入访谈环节,韩漓与几位文化嘉宾围坐在仿古茶几旁,娓娓道来这首《望乡台》的创作背景和诗意解读。

他的谈吐优雅,引经据典却不显卖弄,偶尔抛出的幽默引得现场笑声阵阵。

顾玺注意到,每当韩漓说到关键处,总会不经意地朝自己所在的方向瞥一眼,那眼神如蜻蜓点水,却让他心跳加速。

“这首诗描绘的不仅是古代戍边将士的乡愁。”韩漓的声音在演播厅内回荡:“更是所有离乡背井之人共同的情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故土的眷恋永远是人类最深沉的情感之一。”

录制结束后,工作人员开始收拾设备,观众陆续离场。韩漓在舞台侧翼与几位嘉宾寒暄告别,眼角余光却一直关注着正从观众席走向后台的顾玺。

他今天穿了一件简单的黑色衬衫和深色牛仔裤,衬得身材修长,干净利落。

“韩哥,今天的表演太棒了!”顾玺走到韩漓身边,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比我编曲时想象的还要好。”

韩漓转身,近距离看着顾玺明亮的眼睛,嘴角不自觉地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