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你们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了?(第3/4页)

“当年佩雷尔曼的论文光审核就用了三年!”

“但当年佩雷尔曼光是在arXiv就上传了三篇论文,而且两百多页呢,乔喻这篇论文才38页,审稿应该用不了这么久吧?”

本作品由整理上传~~

……

看到一帮根本就不研究黎曼猜想的人争得这么激烈,刘钊元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不过普林斯顿官网公布审稿人阵容还是吸引了他,下意识的就打开了普林斯顿的官网。

毕竟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毕竟一篇论文的审稿人是否被公开,是需要征求审稿人同意的。

只有审稿人愿意对公众透明的情况下,才能这么做。当然这也就是论文涉及到数学方面的重大事件了,否则的话,根本不可能这么玩。

哪怕是千禧年那七个问题,刘钊元觉得大概也只有黎曼猜想、NP问题跟质量间隙假设能有这个待遇。

当初佩雷尔曼的审稿过程虽然没有官宣,但所有验证团队的身份却同样都是公开的。

所以只能说是一次活久见的特例。

很快,刘钊元就看到了官宣的内容。

“普林斯顿大学和《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谨此宣布,乔喻博士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已通过初步筛选,目前正在接受严格的同行评审。

这篇论文旨在解决黎曼猜想这一被认为是数论乃至整个数学界的核心难题。由于问题的历史重要性和论文的潜在影响,审稿过程将严格遵循最严谨的学术标准。

我们很荣幸地宣布,由以下12位来自世界顶尖学术机构的数学家组成的审稿团队,正在对该论文进行深入的审查和验证。这些审稿人均在解析数论、复分析、代数几何、谱理论和模形式等相关领域具有卓越成就……”

紧跟着就是十二个人名,以及这些人简介。

其中菲尔兹奖得主八位,沃尔夫奖得主十一位,阿贝尔奖七位,克雷数学奖五位,以及全员斯蒂尔奖,跟ICM特邀报告人……

这份名单也代表着审稿团队虽然只有十二个人,但审稿人肯定不止这十二个。

毕竟这每个人名背后都代表着顶级的数学研究团队。与其说这些列出的人名是审稿人,不如说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象征性的负责人。

这些顶级数学家身后代表着诸多的博士、博士后、跟合作者。审核这篇稿件,肯定是会从团队中挑选出一些人一起上阵的。

也就是说审稿人团队由十二位数学家组成,但真实的审稿人可能会超过五十人,甚至更多。

别问刘钊元怎么知道的,毕竟如果真遇到重要论文让他审核,他肯定也会这么安排的。

刘钊元大概也明白了普林斯顿数学年刊这么做的原因。官宣了审稿人名单,意味着整个相关学术网络都可能成为审稿人。

毕竟乔喻的论文已经发到了arXiv上。这意味着每一位对黎曼猜想有研究的同行都能成为隐形的审稿人。

这些没有被邀请的数学家如果发现了论文中有任何问题,肯定会将想法通过邮箱发给他们所认识的审稿人。

学术界从来就不会缺少怀疑主义者。任何声称解决了世界难题的论文,都会吸引这些人,然后用最苛刻的目光去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

当然最后还有一段免责声明:

“普林斯顿大学和《数学年刊》在此重申,论文的审稿与验证过程尚未结束,审稿团队的参与并不构成对论文正确性的认可或背书。

任何进一步的信息更新将通过普林斯顿大学官网和《数学年刊》官网正式发布。”

好吧,看完这段之后,刘钊元觉得普林斯顿搞这么一出大概还有宣传《数学年刊》的目的。

看来四大数学期刊已经不能满足《数学年刊》编辑部了。也许他们希望四大数学期刊改成一超四大……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间点发布这份声明,足以说明起码十多位顶级专家在粗读了乔喻的论文之后,并不认为乔喻的论文中有明显的漏洞。

也就说三十八页的论文真有可能把黎曼猜想给证明了?

十七岁搞定这种级别的数学难题,这是高斯转世吧?

据说当年高斯十岁发现了任意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十六岁提出素数定理雏形,十八岁证明二次互反律,十九岁解决正时期边形作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