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敏于数理,尤具鸿鹄之志(第5/7页)

虽然余永俊专门@了乔喻,但他也没抱乔喻会回话的心思。毕竟乔喻此时还在法国参加数学家大会呢。他连乔喻手机现在微信能不能收到消息都存疑。

事实也的确如此,@乔喻的消息终究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几个人又貌似轻松的聊了几句。

当然大家的心情是否如同表现出的那般轻松就不好说了。的确是件很见鬼的事情。

本来已经提前被燕北大学数学院英才班录取本应该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大家也的确是很高兴的。已经完全没了高考的压力,每天刷刷奥赛题备战IMO就行了。

但身边的同学总是动不动就搞出这种大新闻,实在是很搞人心态啊!

哎,难顶.

直到龚家涛提出一个假设,群里也彻底渐渐安静了

「再这么下去,该不能我们英才班读完之后,乔喻已经是学校的教授了吧?等我们可以保研的时候,说不定还能选他当导师!如果那样的话,就有意思了,我同学是我导师!哈哈哈..」

「咦?你们两个怎么都不说话了?不会真开始考虑这种可能性吧?我靠,等等,看这个情况,如果真能读乔喻的研究生好像也不错啊。」「喂喂喂...」

这次真没人理他了

乔曦判断的没错,此时乔喻的确正在嘚瑟。

但这也不能全怪乔喻,事实上,他正处于一种不嘚瑟都不行的境地

东边跟西边的文化习惯很多时候真就是全方位的不同。

比如华夏文化中,成功者自己主动去炫耀,往往会被冠以不谦虚,太高调,喜欢嘚瑟等等负面评价。但在西方文化中,任何成功都是一件值得炫耀且应该去炫耀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明明很成功,却从不炫耀,反而会让人疑惑,甚至会怀疑他是不是用了某种违背道德甚至是法律的手段获得的成功。

所以西方主流社会普遍认为,成功者哪怕是当著失败者的面炫耀,对于失败者来说最得体的做法也是矜持的恭喜对方,以保留最后一分体面。

这也让大家从不会吝啬于向成功者献上善意的祝福。所以当乔喻做完报告,面对的情况不止是全场的掌声。而是台下许多数学家澎湃的热情。

这么说吧,从下午开始,乔喻走到哪里都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待遇。

虽然在许多西方人眼里,黄种人都是一个样子,但显然乔喻实在太好辨认了,因为足够年轻。

数学家大会上的高中生,真就仅此一位而已。

有人单纯只是为了祝贺两句,有人想跟他做学术方面的交流,有人邀请他去自己的分会场去听讲座,还有人单纯就是为了跟他打个招呼,混个面熟。

总之乔喻身边一直有很多人,早上的会议结束之后他甚至都看不到弗兰克跑哪去了。

如果再加上田言真还要为他介绍许多数学界的前辈,又或者说燕北、华清在数学界的人脉,那乔喻就更忙了。

对了,走出会场的时候,他甚至还接受了几位华夏记者的采访。乔喻唯一不知道的,大概是他做开场报告的事情甚至登上了央媒的七点新闻。

如果早点知道的话,他一定会排除万难给乔曦打个电话,让她别忘了打开电视收看。

就这样终于跟大家打过了招呼,吃午饭的时候结识了许多的数学家,又跟几位数学家做了些简单的学术探讨。

下午本来准备去听一场分会场的讲座,结果却又被张树文邀请去跟普林斯顿的几位教授见面,结识了普林斯顿数学院院长、的主编洛特·杜根,以及好几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

乔喻甚至拿到了洛特·杜根的私人号码跟邮箱。

好吧,对于一位数学新人来说,开局就拥有了数学领域世界四大顶刊之一的主编联系方式,这绝对是梦幻般的开局。

事实上不止是洛特·杜根,刚刚乔喻已经跟诸多知名数学期刊的编辑混了个脸熟。

真的,只一个中午加一个下午的时间,乔喻已经大概明白了为什么这种世界级的会议除了讨论学术之外,还是一个大型的学术社交场合。乔喻感觉他甚至第一天会议大半时间都用于社交了。不过乔喻觉得这也跟今天下午没有全场会议有关。

都是平行会议的话,数学家们还是比较喜欢把时间腾出来用于讨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