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他真的很擅长……(第4/8页)
乔喻想都没想便答道:“难道数学院士一次就只能选一个吗?这种情况肯定两个人一起推上去啊!”
薛松无语,说道:“院士两年增补一次,每次也许不止一个名额,但名额肯定不会多,华夏数学家肯定不止你们师门吧?还有其他派系。”
乔喻古怪的看了薛松一眼,答道:“那更必须一致对外啊,这个时候更必须要硬推两个人啊,不然人心不就散了嘛!”
对于这种蛮横且不讲道理的回答,薛松也懒得再预设各种条件了,直接说道:“不行!现在你面对的情况是,就只能推一个人,绝对不可能两个人同时上去。”
乔喻摊了摊手,答道:“那就更简单了!把两人叫到一起,然后开条件呗,直到某项条件能让其中一位心甘情愿选择主动退出为止。您都假定我一句话能决定院士谁上谁不能上了,那我手上能掌握的资源肯定已经多到爆炸了吧?
只要我不想着吃独食,怎么可能会把人得罪死呢?再说导师跟师爷爷肯定会为我着想的,不会让我陷入这种麻烦的。就算真的避不开,肯定也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谁上对师门更有利,比如哪边更好哄,对吧?
更别提我们数学家目光也要放的更开阔些,不能总盯着咱们自家这一亩三分地吧?那多小家子气啊!国内不行,还有国外嘛,比如推荐另一个人成为其他国家的外籍院士,再补偿一些项目!”
总之,只要我以后足够厉害,这些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蛋糕不够分,就把蛋糕做得更大不就行了?六吋的披萨两个人吃不饱,但15寸的披萨能把两个人撑死都吃不完啊!所以做大做强才是根本!”
薛松没再继续预设条件了。
虽然乔喻的话孩子气了些,但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而言,这本就不是他该考虑的问题。而且这志向……薛松只觉得拜服。
“行吧,你有这个信心是好事,不过你接下来肯定会很累。这个目标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薛松在心底叹息了好半晌,最终憋出这么一句勉励的话来,看在他年纪大的份儿上,还能说这话。
“这我懂!想要让人家服我,肯定要拿出成绩。我外公很早就跟我说过这个道理,我这样的普通人,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累。更别说我感觉找对了路子,一点都不累。
不瞒您说,以前我一个人看那些数学书,越学深越觉得难,但自从我解您那个方程,接触到一些正儿八经的数学论文跟里面的思想跟方法后,我现在觉得数学简直太有趣了!
给我一张纸一个笔,我甚至能直接定义一个宇宙。尤其是舒尔茨的论文,只要有需要,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通过各种方式把一个基础公理变化为无数种形式,甚至可以用来定义新的对象!真的,我根本不觉得累,就觉得时间不够用。”
乔喻兴致勃勃的说道。
薛松点头,觉得受教。
达者不分先后。
只从乔喻那句“给我一张纸一个笔,我甚至能直接定义一个宇宙”他便知道,乔喻未来的成就他必无法望其项背。甚至薛松觉得这句话本就不该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嘴里冒出来。
当然,乔喻除外。
从认识乔喻到现在,这孩子几乎每天都给他一个全新的观感,又或者说每天都在进步。
这让他想到了田言真那句“天才也分三六九等”。
他现在很认可这句话,并认为乔喻大概是独一档的那种天才。甚至不止是数学天赋,更重要的,这孩子明显比许多成年人都更懂得如何把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一般人学都学不来的东西,对于乔喻来说近乎是一种本能,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没了交谈兴致的薛松默默的陪着乔喻去借了两本书。
乔喻选了一本《微分几何》,一本《数论概要》。
看到乔喻选的书,薛松建议了句:“下午带微分几何去看。”
乔喻答道:“我也这么想的,昨天田导还送了我一本《可视化微分几何》我正好一起带去看。”
薛松想起了昨天这小子专门下载了自家老师跟师祖的论文看了半天,这种选择完全不需要他提点。
于是又默默带着乔喻去吃了顿饭。本来他想着以后这些事情,等他博士生来了,就交给学生去做。但现在薛松改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