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第2/3页)

只能试着在山谷溪水边找一种解毒下气的野草,名叫水苏的,绿叶尖长,这个季节应该打了小紫花,果真让她找到两株,在溪水畔边不起眼的位置,还找到两株鹿藿,都用石头砸碎了,硬塞进了牛嘴里,剩的一些,敷在它牛角旁边。

“听着没有杂音了!”季珠贴在牛肚子上听了道。

这就意味起效用了,且它嘴里也不淌口水了。

“牛,牛,你要好起来。”

季胥不禁松一口气,又去提了桶水来,最后浇湿在它身上,还采了三株水苏和鹿藿备着,日后或许用的上。

她们从隅中时分,一时缓到晡时,再喂黄牛吃草,已经知道吃了。

“能吃东西就好,这是见好了。”季凤道,草料给的格外大方。

这牛跟着她们这路,确确实实受罪了,走了一千多里,比原先在家里瘦了一圈。

她们姊妹也片了点火腿,夹在馕饼里吃了果腹,继续赶路了,再耽误就该在荒郊野外过夜了,不说夜里会遇见什么不正经的人,就是两边的山,也让人担心会不会有野兽作祸,所以再不能缓了。

好在这黄牛,一牵它就起来了,像是知道该赶路了。

不过这时候暑气还阵阵扑面,季胥也不赶再令它拉车,让季珠牵了它走。

自己把住两头车辕,拉车行路,季凤在后头帮忙推。

路上耽搁半日工夫,是没法赶到原本的驿站过夜了,太阳完全落山之前,行路到一人家附近。

只见门前的三四亩麦田,剩了光秃秃的麦茬在余晖下毛毵毵的。

茅屋前一对老夫妇在忙碌,割下来的麦穗晒在空地上。

老叟拉着一碌碡,那是两个短轴,中间一个有重量的圆辊,靠人拖着在麦穗上滚动碾压,籽粒便从穗上脱落下来。

凤、珠自幼长在江淮以南,没见过这样的麦田,更未见

过这样工具,她们那都是用掼桶掼打稻子的,一时看住了。

“老伯,这是在做什么?”季凤问道。

老叟没个言语,是一旁的老媪道:“拖碌碡压麦子咧。”

只见那老媪,则手持一竹竿,竹竿上有一可转动的圆轴,轴上编了四根三尺长的木条,随着扬手起落,那木条摔打在麦穗上,籽粒也脱落下来,见季胥她们一行外人,稀罕的停住了。

听季凤问她手里的是什么,笑道:“连枷,打麦子用的。”

听着口音陌生,又问:“你们打哪来?”

“会稽来的,要往幽州去寻阿母,这是我阿兄,那是我妹妹。”

老妇人一听,咂舌说远,“没到过那地。”

她家老汉是个闷的,一日下来也说不上三句话,这会子难得的有人说说话,又问她们:

“这牛怎么了,竟不拉车。”

季凤同她唠起来,季胥一时停住了,望了望天色,日头马上落山了,言语间听这对老夫妇是个和善的,因厚了脸问道能不能借宿一晚。

那老叟板着脸不大乐意,老媪倒是个心肠软的,“可怜见的,走了这样远的路,住下来罢。”

能有个落脚地,季胥她们都很开心,其实季胥想好了,若是老夫妇不便收留她们,便在他家旁边,扎油布作帐篷过夜,挨着人气到底安全些,能得收留,自是最好的。

这家有三间房,老媪不顾老叟的脸色,给她们收拾了西屋,说:

“也不知叫个什么名,瞧着和我家三郎一般年纪。”

凤、珠二个在院内搬行李,季凤跟着给老妇人搭把手,道:

“老妇人叫我胥郎便成,外面两个是二凤与小珠。”

聊了才知,这家有三个儿郎,大郎战死沙场,二郎被狼吃了,三郎服役,至今未归。

“一年的役,去年这时候役期就满限了,总也没个音信,不知在外头怎么了。”老媪说起这事掖了掖眼角。

季胥道:

“老妇人家的三郎叫什么名?我在外头若见了他,叫他赶紧回家,家中亲人惦记。”

老媪捧住手千恩万谢的,将三郎叫什么、什么模样,告诉了她。

“什么人都往家里带,晡食也别叫吃了。”

老叟背了那碌碡搁在墙角,语气冲道。

老媪道:“知道了,这就给你做,他就那样,胥郎你莫理会他,我去做麦饭,你们兄妹一道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