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米价(第2/3页)

林姝这么一说后,张巧花渐渐冷静下来。

阿姝说的没错,里正家的宝贝孙子也在镇上,廖老汉和林招娣两口子也都困在镇上没回来,她心里着急,难道别人就不着急了?着急也没用。

她不说了,她就在心里念念。

谁知这事儿不经念,第二日一早,廖老汉的牛车便回来了!

张巧花得到信儿后,和林大山忙不迭地往村头赶。

廖老汉这一趟牛车载的人可不少,除了林招娣和赵老三两口子,还有林玉书和一位年轻书生,那书生身着一身青色细布长衫,头戴方巾,瞧着颇为清俊,正是里正家的长孙张宗耀。

张宗耀这一回来,甜水村村民都看了个稀奇。里正家这宝贝疙瘩金孙孙回回看回回叫人惊艳,瞧着一点儿都不像他们这些地里刨食的糙汉,人不仅生得俊,还有才学咧。因着这孩子一心求学,每年也就农忙时节回来,平儿想看都看不到。

这消息传得快,林姝和周野没多久也赶了过来,带着廖墩子。

这几日廖墩子都是跟着林大山家一起吃喝睡,有什么消息,几人也是一起知道。

车子停在村头,四周已围了好几圈的村民。

牛车的车轱辘糊满了厚厚的黄泥,瞧上去湿漉漉的,可见路上的湿泥很深,水坑也有很多,几人一路过来极不容易。

林招娣去时带的那些桌子椅子没在,车上只有两个装满杂物的木桶,一个背篓和一个倒扣在上头的木盆,让人看不清里头放的何物,旁边还有一个装满书籍的书箱,想来是那张宗耀的。

廖老汉的牛车本就不大,放了这些再坐四个人便满满当当了。

林姝几人到的时候,三叔三婶已拉着林玉书嘘寒问暖,问起这几日的经历。

赵老三和林招娣精神头还好,主动同围上来的村民讲外头的事。

那张宗耀反倒是最憔悴的一个,眼底青黑,像是数日没睡过一个整觉,眼底亦有忧色,似在担忧这场水灾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患。

在无意间跟林姝这个陌生的面孔对上后,他微微一怔,想起什么后,略皱了下眉,而后移开视线,同一旁的里正和张氏等家人低声说着什么。

林姝也皱了下眉。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只见她一面就表露出不喜的,这张宗耀果真是林瑶的爱慕者,且因为林瑶对她这个鸠占鹊巢的假千金生不出好感。

不过此人跟她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看上去就是个本本分分的读书人,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忧百姓之忧,品性应当不差。

正想着,周野突然牵住了林姝的手。

林姝朝他望去:??

周野解释:“阿姝,地

上湿滑,我牵着你。”

一个斯文清俊的书生,没有在地里风吹日晒,肤色比许多农妇都要白,也不晓得有何特殊,竟惹得阿姝看他这么久。

当然,他绝不是在乱吃飞醋,他心里清楚阿姝喜欢的是他这样的,只是他打心眼里不希望阿姝关注别的什么人。

这时,围着林招娣和赵老三打听消息的人群里突然爆发一阵惊呼声。

“啥子?赵老三你说米价涨到多少钱了?”

赵老三叹气,回道:“你们没听错,镇上米价已经涨到了一斗一百二十文。灰面和杂粮也都涨了不少。”

这米说的自然是糙米,水灾发生前,一斗糙米也就七十文,这才几日,就涨了这么多!

村民们听到这话都惊呆了。

他们有地就有粮,能自给自足,从前只有他们家里粮多拿出去卖的情况,根本不会反过来去镇上买,可这回发大水,田被淹了,家里的存粮撑不了太久,他们还想着用家里余钱去镇上买些粮囤着,可这一斗米就一百二十文,这这谁买得起?关键是一斗米也吃不了多久哇!

一旁的张宗耀忽而开口提醒道:“镇上米价和一应杂粮的价钱怕是还会上涨,大家若想买粮,最好趁早。”

村民们一个个都苦着脸。不是他们不想买,实在是这米价太贵了啊。

还是再等等,镇上粮商将米价涨这么多,朝廷肯定不会放任不管,否则岂不是叫他们这些老百姓活活饿死?等价钱下来了他们再买。

林姝却同周野交换了一个眼神——买粮的事儿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