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5章 海军方面的需求(第2/3页)

”刑牧春指向中央大屏幕上的数据流:

“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东风17的乘波体外形设计、当然还有‘凌霄-1’发动机的前期测试,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作为一名海军将领,杜霖确实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样的大型风洞设施,于是快步上前,来到其中一块屏幕附近,盯着上面的图表看了几眼。

然而很快,他就注意到横坐标轴上的单位竟然是毫秒。

“长时间……”

刑牧春对这里每一块屏幕上显示什么内容早已烂熟于心,见到这副反应,马上明白了对方的疑惑,解释道:

“常规爆轰波驱动的超高速风洞,像旁边那台JF10,持续工作时间一般都只有几十毫秒,还是常院士之前优化了激波反射腔的结构,才把周期拉长到零点几秒的水平……当然这是严格的实测时间,如果考虑模拟水平的话,那还是可以达到分钟级别。”

有了对比,杜霖也终于意识到了眼前这台巨型设备的强大能力。

当然,他今天专程过来,肯定不是为了研究这两台风洞的。

所以在气氛进入状态之后,便立即话锋一转:

“我刚才在门口看到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的概念图,好像没有助推段?我记得美国人那边的X51A,好像是带着个显眼的固体火箭来着。”

刚才在外面等着的功夫,刑牧春就已经准备好了各种预设问题的答案,只不过确实没想到对方会从这里切入。

好在他的反应也快:

“杜主任果然细心……我们确实省去了助推段,因为‘凌霄-1’是一台能够同时兼顾亚燃和超燃工作的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其中亚燃模态工作下限可以降低到马赫数1.5甚至更低,如果是歼11这样的战术飞机,或者图160这样的超音速轰炸机携带,完全可以从载机速度直接启动。”

在吸气式高超最开始立项那会儿,常浩南还不太确定这个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可行性究竟有多高,所以仍然保留了类似X51A那样明显的火箭助推器。

至于更换,或者说升级技术路线,那都是X51A第一次试射失败之后的事情了。

只有极少数高层首长和院士级别的审批团队知道。

杜霖的保密级别当然足够,但上级也不可能为了这种具体技术问题专门发个文出去广而告之。

所以听到这里时相当惊讶:

“1.5马赫以下?”

他的眉毛微微上扬,

“这个工作范围……甚至比我们亚燃冲压的鹰击12都宽?”

如果说,前面那些问题还只是视察过程中例行的常规询问,那现在他可是真的来了兴致。

“是的,这是我们团队在进气道-燃烧室耦合设计方面的突破。”刑牧春语气中不无自豪,“当然,如果是舰载或潜射平台发射,我们还是会配备一套紧凑的内埋式火箭助推器,类似鹰击12的解决方案,对体积和重心的影响很小,外观上几乎不太看得出来。”

杜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示意继续参观。

一行人穿过长廊,来到存放测试发动机的厂房。

三台“凌霄-1“原型机被固定在测试台上,其中一台的外壳已经被拆解,露出内部复杂的流道结构。

“这就是出现散热问题的发动机?”

杜霖走近那台被拆解的样机,密密麻麻的金属部件让他有些眼花缭乱。

刑牧春点头:

“是的。在10.5马赫以上持续工作时,燃烧室壁温超过了材料耐受极限。常院士认为问题出在燃料的吸热能力不足,所以亲自带队攻关新型燃料配方。”

杜霖下意识想要伸手轻触发动机外壳,但旋即又闪电般缩了回来:

“刑总,我直说了吧。”

他整了整制服,用尽量郑重的语气问道:

“海军方面想知道,导弹的总体设计指标什么时候能确定下来?”

这个问题来得过于突然,让刑牧春心头一紧——

东风17公开亮相才不到两个月,上面肯定知道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难度,不应该这么着急才对。

退一步讲,就算是急,也不应该直接过来催。

如果常浩南本人在这里,那当然无所谓怎么表达,有什么说什么就行,甚至怼回去都无所谓。

但刑牧春还是没有这个底气,只好尽量捡积极的部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