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2章 你们的模型,是错的(第2/3页)

一时间甚至有些无所适从。

方鉴明有些无奈地转过头,解释道:

“技术和理论的部分我们会记,你要做的是把各国代表团的反应和发言主旨记录下来,等到回国之后留档以防日后有用,至于台上的报告内容有个标题就差不多了……不过你的话,再加个摘要也行,锻炼一下自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以后独立搞研究也有用。”

其实从这一番话就足以看出黄知涛如今受到的重视。

不过,他本人倒是还处在惊喜之余懵懵懂懂的状态里……

内部会议不需要那么多客套,只经过简单的开场和报幕环节之后,罗伯特·赫尔作为东道主代表便率先踏上了讲台。

“首先,由我来向各位汇报一下,iter计划截至目前的研究进度……”

这位法国院士的领带比昨日歪斜几分,投影仪的光束则恰好照亮了他眼下的一圈青黑,显然这几天也是没怎么休息好。当ppt翻到“等离子体维持时间瓶颈”的红色柱状图时,彭觉先注意到,斜对面的森田康弘微微坐直了身体。

“.经过三个月连续实验,我们确认当维持时间突破500-550秒这一关键阈值之后,芯部扰动幅度会呈现指数级增长。“

赫尔点击鼠标,一段由监测数据模拟出来的3d动画开始播放。

幽蓝的等离子体如同暴风雨中的海面,前一秒看起来还算风平浪静,只是有着规律性的起伏,但下一秒就突然从芯部爆发出蛛网状的裂纹,并在随后很短的时间里导致整个等离子体向外破裂。

与此同时,外围传感器的读数出现爆炸式增长,说明是能量和粒子正在发生由内到外的喷发。

“我们已经通过一些手段改变了大面积锯齿崩塌出现的时间节点,但以目前的硬件设施条件而言,基本可以认为无法突破580秒这一瓶颈……”

赫尔指着图上的震荡曲线说道:

“这也是tore supra升级west项目的核心动因之一。”

观众席顿时响起压抑的骚动。

尽管锯齿震荡现象早在1974年就被首次观测到,从那时起,震荡加剧可能引发的等离子体崩塌就成为各国聚变研究中都会关注的问题。

但因为稳定运行时长或是等离子体规模的问题,大部分设施还尚未真正有过类似经历。

而法国人通过试验给出的结论,显然比此前大家的估计都严重很多。

美国代表团的怀特博士突然举手:“所以iter第一阶段目标中要求的等离子体单次维持500秒,是基于贵方数据的保守估计?”

“这倒不是。”

赫尔摇摇头,并切换到了下一张幻灯片:

“98年设定500秒指标的时候,tore supra的运行时长也才突破350秒大关,所以完全是凑巧……”

下面的讨论声明显变得更加嘈杂了。

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相比遥遥无期的iter反应堆本体,各国更加看重的是欧洲现有研究设施能够提供的帮助。

而tore supra的问题,似乎未必是一次简单升级就能解决的……

赫尔故意让现场的紧张局势发酵了一会儿,才话锋一转重新开口道:

“不过,各位无需对west的升级进度过分担忧,我们已经将tore supra的运行数据与目前最权威的部分磁重联模型相结合,并结合日本同行的理论支持,确定了对锯齿行为的影响最大的两个部分,分别是辅助加热和中性粒子束注入。”

“众所周知,据齿崩塌是由m=1模的触发所导致的,因此首先需要一个与有效势能函数有关的宏观驱动……”

“……”

接下来,他用了大约40分钟,具体解释了不完全磁重联模型下的准交换模不稳定性,并在最后提到了控制锯齿震荡的原理:

“上面的稳定性阔值可用于分析通过快离子、中性束注入或者热核反应及各种电流驱动等的据齿控制,在拥有足够运行数据的情况下,只要准确地测量出q=1面的位置,就能对中子束注入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并找到最合适的等离子体预加热温度……”

“……”

主体内容全部说完之后,赫尔稍微停顿了一段时间,以便于下面的听众们理解和消化。

当然,即便与会者绝大部分都是老资格研究人员,也不可能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判断出他讲述内容的正确与否,最多只来得及梳理出一个相对通顺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