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芳芳小机灵鬼。(第3/5页)

他都听说了,老林家送小儿子去学车,还得指望另一个儿子的支援,而他用的是自己这些年攒的棺材本,儿女们的孝敬一分都没动。

这一局,终究是他赢了。

何胜利精准拿捏住老爷子的胜负欲,得以提前多年完成心愿,格外珍惜这个机会,自己认真学习的同时还不忘盯着小舅子林南河。

加入何大武的车队后,他越发混得如鱼得水,亲戚兼老板的何大武对他是肉眼可见的亲近,他那些身为车队老师傅的兄弟大概也知道两家的关系,同样对何胜利照顾有加。

新人刚开始都需要跟老师傅一起出车,而何胜利有了师傅的倾囊相授,上手飞快,工作氛围非常好,连林南河也跟着涨了光,顺利融入车队。

两人受到的关照不只是工作,生活方面同样如此。

郎舅俩学车时就一起租房了,后来工作了,也换了个离上班地方更近的房子,刚好跟何大武买的院子离得也不远,所以只要收工早,或者放假他们没回家,何大武父母总会热情的把两人叫到家里去吃饭。

刚开始是老人亲自上门,后来也不讲究这些了,直接打发何大武的大儿子跑腿。

何胜利跟林南河也没客气,一喊就去,顶多时不时拎点老人孩子都能吃的水果牛奶上门。

一来二去的,双方也就彻底熟络了,他俩在何大武家无话不谈,除了工作,聊得最多也就是在深市做生意的林南江一家了。

林南江和柳素琴不仅是他们身边近两年混得最好的,并且他们发家致富的过程也很励志,没有运气的成分,也没啥技术含量,更不靠背景关系,纯粹就是勤劳致富、一步一个脚印,这是很适合广大普通人借鉴学习的。

所以身边的亲友也最喜欢讨论他们,从夫妻俩赚了钱立刻买房子买铺子,老家的房子一点不动,再到柳素琴今年宁愿让娘家去照顾断奶的孩子,也要自己出去工作等等,都要拿出来反复讨论研究。

大部分人对他们的做法都不太理解,但有些已经陆续证明了此决定的正确性,像是柳素琴放着老板娘的安逸生活不要,自个儿跑出去上班,起初在乡亲们眼中就是没苦硬吃、瞎折腾的表现,但后来得知她一个月能赚一千,两千,甚至工资还在往上增加,那些嘀咕的人不说话了,大城市的班这么赚钱,换他们自己也在家坐不住啊。

往往一件事得到了印证,人们就会觉得对方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何大武父母举棋不定的找到儿子商量,连在深市见过大世面的林南江两口子,有钱在城里买房,都不准备先回老家盖房子,是不是说明这事不用着急?

刚好何大武的媳妇也很佩服柳素琴,找到男人询问她不能出去做点什么?都是当老板娘的,自家的现金流说不定还不如柳素琴,大城市的房子动不动就要一二十万,两口子在那边买了房和铺面,柳素琴还坚持出去上班,赚的工资也能顶起半边天了,这表现可把何大武媳妇羡慕坏了,突然也想去做点事情,哪怕赚不了大钱,就是赚点小钱自己买衣服,放假带孩子去看看外面也好啊。

何大武把父母和媳妇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就想出了个买间铺面给他们做生意打发时间的好主意。

若是生意做不成,或者太辛苦,随时转出去,自家当个房东也不亏。

刚好林南江家也买了铺面,说明这法子可行,全票通过这个方案。

何大武在县里这些年,也有些人脉关系,决定之后立刻行动起来,何胜利他们才放假回家没几天,他们老板已经火速买了两间相邻的铺子,刚好赶上了,价格也合适,就一起打包入了。剩下的钱买了辆宽敞舒适的面包车,并办好所有手续,赶在小年之前开着新车、带着一家老小浩浩荡荡回村过年。

回村还是老规矩,安顿完家里,何大武雷打不动拎着两瓶茅台来找何父喝酒了,而何母和儿媳妇林二姐也早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下酒菜等他上门。

今年何大武成了何胜利的老板,下酒菜也上了个台阶,凉菜热菜卤肉花生米样样都有,何大武拉着何父喝了个痛快,何胜利则盯上了他新买的面包车。

就算是面包车,在他们村也属于头一份,村里大人小孩已经围着研究了一下午,何胜利这个新手司机更是有点手痒,酒过三巡,从车子聊到到隔天的火车回来的林南江一大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