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史同逻辑会(第3/6页)

这还不算完。

十年(公元前237年),镇压嫪毐的相国吕不韦受嫪毐连坐被罢免。

齐、赵来访,齐人茅焦劝嬴政不要贬迁太后,唯恐诸侯听闻后更加恐慌秦国。[4]

于是嬴政迎回太后入咸阳,重新居住在甘泉宫。并把吕不韦贬去封地河南。

又过了段时间,给他尊敬的仲父写了封短信,吕不韦自杀。

英明仁慈的秦王陛下也消了气,把嫪毐当年流放的从犯们又放了回来。

这里还要提醒一个小知识点。

秦国的纪年法使用的是颛顼历,每年岁首为夏历十月。

换句话说,秦王政九年末,嫪毐叛乱平定,十年,太后回宫。

那太后情人造|反被镇压,太后全身而退,别国还来劝秦王轻拿轻放,别影响外交关系,然后太后就嘛事儿没有回家,也很合理嘛……?

《史记》在汉宣帝时期被汉庭删减到十万言。竹简时代的删减也很简单,把当年记录条抽掉不就完事了。

删了就删了,但是已经形成的逻辑链不会完全消失。这也是后代要反反复复地追踪索引,探究每一个逻辑矛盾的所在。

所以,为什么犯了错的太后被迁居会影响到外交关系?

赵、齐觐见,不是太后母国赵国进言求情,反而是齐人茅焦劝谏,这事儿和齐国有八毛钱关系吗?

总不能真是汉儒吹的什么圣王之德让年轻的秦王陛下爱惜羽毛了吧?

那只能是因为,嫪毐之乱本质是一场外戚势力之间的宫廷内部斗争。

能打到咸阳帝都还打了五个月,或许是因为交战方与其说是秦国正规军,不如说是楚系贵族势力集团。

所以在齐国人看来,如果赵姬、嫪毐、吕不韦一众赵系势力完全倒台,那秦国将出现一个可怕的权力真空,秦楚集团将再次毫无制衡地掌控政局。上一个类似情况是笼罩六国上空整整五十年的阴影

——宣太后+战国大魔王(昭襄王嬴稷)执政期。

秦楚集团执政,楚国有没有好日子过不知道,其他五国是肯定没的。一旦秦楚有任何摩擦矛盾,分分钟内部矛盾转移向中原腹地。

这让刚享受了十五年友谊赛的五国如何能够忍受。

要死了,这个新君连亲妈都救不下来,这日子还能过?

保,必须保下来。

太后娘娘那就是我们的旗帜,我们唯一的指望了啊!太后娘娘在,人心才不会散。

以最后的叛乱结果逆推:

亲政前如日中天的赵系(尤其吕不韦)势力损伤大半,原本稳坐钓鱼台的楚系根基也不知受到多少动摇。

最大的赢家就是此后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朝堂大权尽归于一手的嬴政。

甚至通过将吕不韦黜免,其直接一举撤销秦国沿袭至少百余年的相邦(国)制度,从此只设左右丞相,延续至统一立朝。[5]

合着最后被创最深的只有吕不韦和嫪毐。

真实历史上嬴政与母亲赵姬的关系如何,后人无法完全得知,只能管中窥豹。

就是那个所谓被扑杀二子,迁居于雍的太后,在政十年被迎回咸阳。

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崩,谥号帝太后,与秦庄襄王合葬于芷阳。

始皇政或许因为种种考虑为尊者讳,在统一后的神化活动中将帝太后某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遮掩,本也无甚大碍,自有后人岁月史书。

又怎能想到,无论赵姬还是他本人,千秋万岁只是空谈,名列汗青却只能任人描摹。

他们生前曾是最天然的政治同盟,到死后依然是污泥中的同党。

*

“在想什么?”

孙晶已经维持宇宙猫头的表情有段时间了。郑书秋推推。

“啊?啊!”

孙晶如梦方醒。

“问你话呢?今天不是去SE谈筹备会,谈的怎么样了,怎么回来这个表情?”

郑书秋八卦道,“说好的会帮我看看有没有适合的角色的呢?”

“!”

忘了。

孙晶轻咳一声,在郑书秋的白眼中表示下次一定,并且,

“对不起,那帮人的交流节奏实在是太快,我都怀疑是不是我真老了,跟不上时代。开了一下午会,迷迷糊糊就出来了。”

孙晶扶着额头,把大概情况和郑书秋交代了一遍,郑书秋听得眼中异彩连连,得到提前透题,心情也好了不少,看孙晶也顺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