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第3/4页)

一直等到傍晚,李照都没回来,卿云本该回去,可他想了想,还是留了下来。

比之长龄,他有什么可取,也便是能逗李照一乐了,虽然他也不知李照何时会因他的言行而乐,何时又会适得其反,惹得李照翻脸。

便如惠妃所说,伴君如伴虎,也如长龄所说,若是怕,便安分些,安安稳稳地做个小奴才也就罢了。

可他在玉荷宫里苦熬了这么些年,从那么小一点儿日夜哭着数过来日子,就为了只做个小奴才?

这么些年,唯一支撑卿云熬下去的便只有四个字——出人头地。

太子不在,卿云也不敢坐,他如今也算是练出来了,站个一天一夜也能忍住,其实仔细想想,比起在玉荷宫里所受的那些苦,这也真算不上什么。

天渐渐黑了,小太监们进来点灯,也不敢乱看,知道卿云没走,也不说话,只管干好自己的事。

卿云瞧着他们忙进忙出,心说安分的奴才便是如此了,每日忙忙碌碌,也不知何时是头。

“太子殿下回来了吗?”

门外忽然传来人问话的声音,卿云听着像是长龄。

书房门被推开,果然是长龄,手提着灯笼进来,对卿云道:“太子殿下在太极殿议事,怕是要晚归了,你跟我回去吧。”

卿云神色平静道:“殿下让我这儿等他。”

长龄一怔,他回头看向屋外的小太监,小太监们皆垂首静立,长龄迟疑许久,再又看向卿云,见卿云神色如常,他欲出言说些什么,又生生给咽了回去。

卿云立在书桌前,书桌旁点了灯,烛火摇曳,长龄立在门口,手里的灯笼散发着幽幽的光芒,两人于微光中遥遥相望。

“好。”

长龄轻应了一声,回身带上门,他提着灯笼走出了几步,才招手让门口的小太监过来。

“若是出了什么事,你立即来报。”长龄一贯待人温和,此时语气稍稍肃然些,便令人不由提肩直腰,“是。”

长龄回首望向亮灯的书房,心中轻揪了,又轻轻地叹了口气,回到屋内亦不敢安眠。

再说太子李照这头,一入太极殿,皇帝便让太监传递了折子与他和齐王分别观看,原是新派去丹州的巡察使传回的密信。

李照与李崇看完后,俱都默默的。

皇帝道:“张文康折子上写的,你们怎么看?”

李照道:“父皇明鉴,张大人处事一向审慎,他既如此说来,怕是丹州真的不好。”

“嗯,齐王你说呢?”

李崇拱手道:“儿臣愿往丹州,助张大人一臂之力。”

李照看向李崇,他这兄长比他大三天,原也其实算不得比他年长,只行事冷峻,倒是有兄长之风。

皇帝道:“丹州之祸,非朝夕所铸,无量心,朕若交给你办,你能办好吗?”

“儿臣必定全力以赴,不让父皇失望。”

皇帝道:“你是朕的好儿子,朕从不对你失望。”

于是皇帝又召来几位大臣,如此这般商议到了夜里,这才放了众人。

李照与李崇一同出宫,两侧太监侍卫提着灯,将漆黑的宫道照得如同白昼。

“兄长此去丹州,可要小心。”

“我知道。”

“丹州局势混乱,深不可测,兄长不妨先隐瞒身份,秘密前往。”

“我也正有此意。”

李照沉默片刻后轻轻笑了笑,“今日难得兄长与我意见相同。”

李崇手负在身后,宫道深长,他淡淡道:“与国事之上,我也只是就事论事。”

李照笑了笑,不多争辩。

一开始,皇帝便属意要让齐王前往丹州,李照一早便看明白了,他想李崇也是。

皇帝只有他们两位皇子,丹州之行,必定危险重重,他是太子,即便想去,也是不能够的。

二人在朱明门分道扬镳,李照想着丹州的事务,思绪不断飘远,及到进了书房,都未曾在意书房里卿云还在,自顾自地在榻上躺下,面容平静地思索着。

卿云好不容易等到李照回来,见李照对他视若无物,心中已开始忐忑,再见李照那“无人”时的神情竟是比平时更叫人难以捉摸,不由怕了三分。

卿云不敢轻举妄动,只默默站着。

李照躺在软榻上思前想后,终无定论,起身要唤人时,方瞧见地上斜斜的影子,他一抬脸,却见卿云正立在不远处,一双明眸怯生生地瞧着他,他视线一扫来,卿云便跪了下去,“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