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纷争(第7/8页)

“对。”

“这么说,你就必须承认你刚才那个推论出文明必须掠夺的数学模型基础是错的,虽然文明对资源的需求在指数增长,但是文明进步带来的新资源也在填补增长的需求。而发现新资源的增量有可能比需求的增量更高。”

汪乙一时无话,汪甲便自己补充:“比如这一百年间人类对能源的消耗提高了至少上万倍吧?这些能源如果是靠烧煤,恐怕早就抢光全球所有煤炭了。而实际情况是,补充这些需求的办法不是去挖外星煤炭,而是靠石油、太阳能、页岩气、水力发电、核能。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

“这点我承认。”汪乙不甘心地点头,却又马上反驳,“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所有潜在的资源不外乎物质,只要掠夺了更多的物质,不就等于得到了包括外来潜在资源在内的一切了吗?”

汪甲大笑,“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惜错得连边儿都不沾了。是被审查得太久了吗?你连自己的基础天文学素养都忘光了。什么叫不外乎物质?”

他自问自答:“就连物质都是科技规范的啊。一千年前,人类认为除了我们脚下的世界外没有物质。日心说的发现让我们潜在物质储量扩大了多少倍?不说那么远,你忘了暗物质与暗能量吗?暗物质和暗能量被认为占据了宇宙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五的物质量,光这一条就又让潜在物质储量增大了至少十倍,省下你入侵十个星系的消耗了。科技不光把过去不是资源的物质变成资源,也在不断发现潜在的物质。”

汪乙不说话了。

“这其实就是写《增长的极限》的丹尼斯·米都斯的浅薄之处,也就是我们的前辈弗里曼·戴森的高明之处。米都斯把资源视为静态恒定的,所以最后一定会崩溃,为了避免崩溃,就只能选择掠夺来夺取更多资源。而戴森则提供了另一个选择,通过科技的进步来发掘更多资源。”

汪乙说:“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这并不妨碍文明一边通过科技发掘新资源,一边掠夺外界资源。双管齐下更好。”

“这就引出了你的另一个错误。”汪甲兴高采烈地说。

“什么错误?”镜像体果断上了自己的勾。

“我想你已经同意,随着科技发展,资源会近乎凭空出现对吧?”汪甲说,“那么,我问你,科技的发展,是需要投入的对吧?”

“那是当然!”汪乙干脆地回答。

“同样,进行掠夺,组织入侵军,也需要投入,对吧?”

“当然。”

“任何文明能投入的物资都是有限的,投入入侵军的资源必然会影响科技发展。人力、资源、时间成本的投入,战败风险,甚至还有被反击打回老家的可能,对吧?”

汪乙点头。

“所以这不是你说的双管齐下,而是一个选择。你认为,构造者千里迢迢来入侵太阳系,掠夺太阳系的资源,像是个能回本的买卖吗?”

汪乙闭上了嘴。

汪甲总结道:“我们更愿意相信外星文明有兴趣毁灭人类,其实只是因为这种说法更符合我们的感性幻想。人类血管里流着掠夺者的血液,脑子里充斥着掠夺者的欲望,所以更愿意接受这个设想。”

这时,汪甲与汪乙,汪海成脑子里两个争吵不休的自我都陷入了沉默。如果地球文明作为投资想不到有什么收益,作为被掠夺的对象又不像是能回本,那构造体蓝图传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汪乙想到了什么,问汪甲:“你说,我们收到构造体信息的同时,不是也发现了两个戴森云吗?构造者会是这个戴森云的主人吗?”

“不好说。”汪甲回答,“离地球最近的那个戴森云有一千四百光年,假设他们从那里出发来地球,就算他们掌握了光速旅行的科技,也要用几千年时间。付出这么长时间的代价,要得到什么才算值得呢?就算是无线电通信,从一千四百光年以外发来地球,一次单向通信就要花掉小半个人类文明史,一个来回就用光了大半个人类文明史的时间。既然要这么长的时间,通信说什么才有意义呢?”

巨大的时空距离被光速上限所束缚,这让双向的通信失去了实际价值——三千年后,甚至连上次接收了什么信息、自己发出了什么信息,恐怕也不会还有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