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两篇不值一提的小文章(第2/6页)
贺新勇恨不得将下午准备的发言,先一股脑的在餐桌上说出来,临末才想起来梁铭章、吴近很可能还不认识对面的萧良,才帮着介绍:
“这位是蜗巢科技的董事长萧良,也是我们秣大的博士,他在学术研究上造诣很深;你们以后有机会要找萧良多交流交流。蜗巢科技在科技研发上投入也非常慷慨,但与星视相比,稍稍缺了一些向最尖端科技挺进的决心跟雄心。没有站到高精尖科技的潮头,勇搏激流的勇气,是看不到最美丽风景的。”
蜗巢科技在秣陵高校群体两极分化严重的评价,在座大部分人都是清楚的。
大家都朝萧良看过去,很想知道他要如何回应贺新勇绵里藏针的话。
“是,是,贺教授教导的是,不过,贺教授对我们蜗巢科技要求也不能太高啊,”
萧良很随意的笑道,
“蜗巢科技从东洲这个旮旯地方发展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先老老实实从最低端做起,才符合我们的特性。我们跟星视起步就具备最前端的国际视野,出手就能招揽到国际最高水准的领先人才为其所用,不好比啊!就拿我最早创办的南亭集团来说,管理层最高学历还是一所野鸡大学的研究生,也有且仅有一位;剩下的大学学历占不到一半,高中及中专学历占一半还要多些。我要是带着这些人,一开始就想着去搏高精尖科技的潮头,罗省长、韩书记、张市长会不会批评我太好高骛远了啊?”
萧良这番话也是绵里藏针,但大家又觉得回应很好,有点不亢不卑的感觉,理所当然觉得星视绝对就是要比蜗巢科技站得更高、更远。
“虽然山脚、山腰各有风景,但贺教授鼓励蜗巢科技去看潮头激流的风景,你们确实也不能畏难而退,要勇于挑起重任。”罗智林打圆场的插了一句话,算是给贺新勇台阶下。
“是,是!”萧良顺坡下驴,笑道。
上午萧良与许建强陪罗智林先赶到星视通讯电子办公楼,也就比预定时间早了十二三分钟。当时梁铭章虽然陪同袁可飞、姚成毅在楼下等着,但也没有机会跟萧良说上话;吴近更是第一次面对面坐到萧良的对面。
他们对萧良当然也是好奇的:
毕竟一个能在高点从星视套走两百亿港元的男人,就像是来自星星!
他们顺着贺新勇起头的话题,举起手里的酒杯,朝萧良敬过来:
“萧先生的大名,我们早就如雷贯耳。萧先生早年在阀控铅酸电池领域发表几篇文章,我们也有看到,水平真的很高,有很高的独创性。不过这两年似乎都没有看到萧先生有什么文章发表出来,是萧先生这两年将兴趣都放到投资跟实业上了?”
“研究也是偶尔有为之,最近新发了两篇论文,有关合成石墨的,可能没有什么影响力吧,毕竟不是高精尖领域的研究。”萧良笑道。
“哦,发生到什么学刊了?”郑仲湘坐在韩文松的外侧,距离最里侧的萧良较远,但与韩文松、张运岳寒暄之余,却也关注最里侧的对话,这时候忍不住问道。
六月底国家专利局就正式公开刊登了三项蜗巢科技在合成石墨负极领域的专利:这是依照专利法的要求,自专利申请之日起十八个月之后对外公布的专利技术相关内容。
在这三项公开专利信息的基础上,再对照之前的技术拆解,郑仲湘确认了蜗巢科技确实已经掌握了领先一代的液锂负极技术;可能还有更多的专利,很多信息还在十八个月保密期限内。
不过,在这一领域更深层次的理论性研究文章,他们还没有看到,就觉得有些奇怪。
当然,蜗巢科技也不应该再在合成石墨负极领域刻意隐瞒什么了,毕竟在真正高水平的研究人员那里,有这么多公开性的技术信息以及实物,理论推导早就不是什么障碍了。
“水平有些低,不太拿得出手,月初就发表在东洲工学院的学报上了,”萧良说道,“郑先生感兴趣,我下午安排人送两份过来。”
郑仲湘真是想翻白眼。
虽然锂电池市场还很小,星源时代市场占有率跻身全球第一,月销售额也仅有七八千万美元,但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随着笔记本便携的意义被重新定义,随着数码相机、随身听等便携式较高功耗电子产品日益普及,锂电池的意义也在被市场、被社会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