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诏狱之灾(第5/12页)

孟剑卿低头说道:“沈大人一向淡泊,怎么会与御史台争抢宅基地?这块地是皇爷钦赐给锦衣卫的。大师请这边走。”

他们从侧门进了衙门。

门房中一个年轻的番子手低声问年长的同伴道:“这和尚好大的派头啊!不知他是什么来历?”

那同伴寻思了一会才道:“我想起来了,是灵谷寺的住持道衍大师。三年前我在灵谷寺见过他讲经来着。”

这是洪武皇帝以礼相待的几位高僧中的一个。

孟剑卿陪着道衍进去,一边说道:“沈大人正在陪侍皇爷,不能亲自来接待大师。不知大师今日来此有何贵干?”

道衍没有回答他的话,却抬起头望了望院墙,说道:“院墙上有新鲜的血腥之气啊。”

孟剑卿心中虽然惊异,面上仍不动声色:“近些日子不断夜行人试图闯进来,昨天晚上才刚处置了两个。大师慧眼,一见便知。”

道衍微笑道:“居然有人敢在锦衣卫衙门中闹事?也当真稀罕。孟校尉知道那些人是为什么事而来吗?”

孟剑卿略一迟疑,说道:“请大师明示。”

道衍笑而不语,转而说道:“贫僧已请得皇爷旨意,来见一见李克己。”

孟剑卿本应在角门处引着道衍转向诏狱的方向,但他却止住了步子,询问地望着道衍。

道衍看着他说道:“皇爷给贫僧的是口谕而非明旨。”

孟剑卿拱手说道:“请大师见谅,没有明旨,不能见犯人;这是规矩。”

道衍一笑:“规矩是人立的嘛。孟校尉自己是否也须请过明旨才能去见犯人呢?”

孟剑卿心头一凛。他去见李克己,的确没有奉旨;虽然这也可以托辞为公务,但一旦追究下来,他仍是难逃违背规矩的罪名。

深居灵谷寺的道衍,耳目竟似无孔不入。

孟剑卿只一闪念,已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当下笑道:“若是别人,自然没有不奉明旨便见犯人的道理;大师是何等样人,又岂能一概而论。请。”

道衍又是一笑,示意那小沙弥在角门外等候,孟剑卿也令跟随的番子手在门外等候,他们两人走进了那条长长的、狭窄的胡同。胡同两边都是高墙,寂无人声。

孟剑卿低声说道:“大师现在是否可以告知卑职大师的来意了吧?”

道衍慢慢地说道:“孟校尉当然知道那些试图闯入锦衣卫的夜行人目的何在。”

孟剑卿答道:“是。他们为的是刺杀李克己。”

在最初劫走李克己的尝试失败之后,各方来人已经改变了主意。

李克己若死在诏狱之中,铁笛秋势必会迁怒于当今朝廷;以铁笛秋的性情与手段,什么样的事情做不出来?

孟剑卿继续说道:“正因为顾虑到此,我才试图暗示李克己给铁先生写信,早日了结此事。皇爷要的不过是铁先生亲自来求情,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已臣服,并不想真的杀了李克己。早日了结此事,对大家都好。”

道衍转过头来看看他:“哦?”

孟剑卿坦然迎着他的审视:“我这样做,也为了我自己。能够为皇爷、为隐仙门了结这一桩公案,我在锦衣卫中就算真正站稳了脚跟,那些因为沈大人对我的破格提拔而心怀不满的人才会心服口服。”

道衍笑了起来:“你倒老实。”沉吟一会,他又说道:“你和李克己倒有些相像,都知道如何说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实话。所不同的是,李克己凭的是直觉,你凭的是头脑。”

孟剑卿的脸上掠过一丝奇怪的神情,似乎想说什么,但又忍住了没有说出来。

道衍却已替他说了出来:“孟校尉当然想说,你与李克己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个人,是吧?”

孟剑卿开始感到有些招架不住这位大和尚仿佛能透视人心的说话方式,他定一定神,说道:“的确如此。李克己是铁先生的弟子,又已考中进士,此番如果无事,当真是前途无量。至于卑职,不过一无名小卒,怎能与他相提并论。”

道衍审视着他,继续问道:“你是否心中不平?我听说石大师十分夸赞你。只可惜你从武职出身而非文职,将来的前途再好也很有限;授业之师是波斯人苍神子吧?声名与铁笛秋也相去甚远。以至于你的资质与能力虽然并不逊于李克己,却只能屈居于一名小小校尉,这还全赖沈光礼破格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