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多想无益。”(第2/3页)
“任谏议大夫之职的官员,通常都是名儒与刚直之士,臣或许难担其任。”
在众人百忙的间隙,顾至找到曹操,委婉推拒。
曹操的神色很是意味深长:“明远实乃刚直之士。”
顾至实在不知道自己刚直在哪,大约是他曾经的我行我素,给了曹操一种近乎菌子吃多了的错觉。
“明远不必担忧,谏议大夫仅在谏议之时才需面见天子,并非时时见面。”
像是看出了他的顾虑,曹操意有所指地劝解,
“何况,谏议大夫不止你一人。另一个谏议大夫的直谏之言已经足够天子应对,明远耐心等候便是。”
另一个谏议大夫?
望着曹操“孤知道你一定懂”的眼神,顾至想起自己很久以前在郭嘉面前说过的戏言,不由露出古怪之色:
“祢衡?”
曹操端着陶碗饮了一口井水,将旁边的一卷竹简递给顾至。
顾至打开一看,略过竹简上端正而遒劲的字迹,径直看向落款。
落款是孔融。
隐隐的预感终于成了真,顾至查看竹简上的文字,一眼扫到“平原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跞[1]”,果然是《荐祢衡表》。
“既然祢衡‘目所一见,辄诵于口[1]’,有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本领,正适合担任谏议大夫一职,为陛下效劳。任职诏书已送到祢衡的住所,且被接下,大约过两日,他便能出现在天子身侧。”
想来定是郭嘉把他当日的随口之言说给了曹操听,而曹操竟然行动力十足,真的将祢衡塞到刘协身旁。
“可我听闻祢衡此人并无出仕之心,还对主公出言不逊……”
怪了,祢衡不是看不上曹操吗?或者说,除了孔融与杨修,祢衡几乎看不上任何人,怎么会答应曹操的任职?
“召祢衡入朝为官的是天子,与孤何干?”
曹操说得气壮理直,甚至有几分扬眉吐气之意。
他这段时间领教了祢衡的厉害,正是头痛的时候,顾至对郭嘉说的那句戏言恰到好处地带来灵感,为他分了忧。
“既然托孔融写了荐书,想来这个祢衡就算再自傲,也有着出仕之心。”
一个怀才不遇、想当官却低不下头颅的年轻士人,面对开局就是比八百石,可以对着皇帝直谏,批判群臣、针砭时弊的中央官职,如何能不动心?
“主公想让我做什么?”
顾至忽然冷不丁地询问。
他丝毫没有被祢衡这件事带歪了思路。祢衡成为谏议大夫与他成为谏议大夫是两回事,曹操让他担任谏议大夫,一定有他的目的,可不是找他去看祢衡与刘协的好戏。
见顾至径直点破,曹操亦收了轻忽的神色:
“明远以为,天子如何?”
类似的问题,曹操曾经问过,即便是又一次回答,顾至也不会给自己留下任何口舌之患:
“天子,那就是天子,极具天子的威仪。”
曹操忽然叹了口气,摸着陶杯上粗糙的纹路,似有几分真诚,又有几分喟叹地道:
“我很想知道,明远你究竟想要得到什么?”
他没有再称“孤”,语气也从偏正式转向家常般的闲聊,
“明远只对吃喝玩乐有少许兴趣,但那也只是少许,并非汲汲追求。其余诸事,功、名、利、禄,都无法牵动明远的心神。”
他总将“钱多事少”放在嘴边,却对钱财等外物并无执念,甚至不屑一顾。
“明远唯一的诉求,就只有你的阿兄……”
带着少许探查的目光落在顾至身上,其中是积累已久的疑虑,
“可我见明远鲜少有急切之意,莫非,你的阿兄,已经找着了?”
顾至回望曹操,叹了一声:“果然瞒不过主公。”
他的眼中含着忧愁,亦带着几分感慨与惆怅,
“我已收到阿兄的书信,得知他在蜀地,正犹豫着……不知要不要与主公辞别。”
“……蜀地路险,多瘴气,梗滞闭塞。”
“我曾劝说阿兄来此,然而阿兄曾受刘焉之惠,不愿离开。”
曹操劝道:“棠棣总要分枝,雀鹰总要离巢。即使是兄弟,也各有缘法,未必要合在一处,正如文若与他的兄长……”
仿佛被触动了心神,顾至对着曹操猛倒苦水,倒了许久,方才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