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格局(第4/5页)

这谁还在内部争啊?直接出去买不就得了,就算按不了柴火价,也花不了几个钱。

毕竟在他们这,树头和检尺不合格的木材都能用来种木耳,用来生钱,在别人那却就只是柴火,根本不值什么。

这下没人再管刘局长了,反正每个林场都能种,谁还费劲去他那走门路啊?

而且刘局长这格局显然不行,人家瞿书记都走出澄水,放眼全县了,他却还只知道在窝里争。

就是这样一来,他们原先的计划都得改,回去看看自家林场到底能吃下多大的规模。

就连之前没有准备的铁憨憨都琢磨起来了,这要是搞成了,可不只是政绩的问题,自家想往里面塞个人还不是顺手的事?

再说谁会嫌自己林场效益好啊?这又不占用林场正式职工,只是种植采收的话,家属队的人就能干。

众人都有点无心再开这个会,就只有郎书记始终笑盈盈的,“大家要是有意向,我这里还有份严技术员写的耳场选址须知,大家可以看看。”

一听说耳场选址还有讲究,众人忙接过去看,随身带着笔记做会议记录的还抄了下来。

望山林场离金川林场最近,书记还问郎书记:“你们严技术员啥时候出月子?让她去我们林场看看呗。”

然后郎书记就顺便解释了句:“我们严技术员就是去年诗朗诵那个女领诵,这个月刚生了孩子。”

再次装到了,望山林场的书记还帮他一起装,“祁放是她爱人。”然后看着众人跟自己当初一样,露出又无语又酸的眼神。

除了耳场的选址,严雪写那份资料上还有耳木的选择、一瓶菌种又能种几根耳木,以供众人参考。

“你们看一看,到底要多少瓶菌种,早点告诉我。这东西麻烦,一月份就要开始培养了。”

郎书记是这么说的,众人回去后也都赶紧抓紧时间开会,定下要用的木头数量和菌种数量。

前者报去瞿明理那里,由瞿明理出面购买,后者则报去了郎书记那,又由郎月娥郭长安带着报到了严雪这。

“我说你咋一点也不担心。”郎月娥是郎书记的女儿,还是知道买木头这个主意其实是严雪出的。

当初一听说其他林场也要搞试点,她跟众人一样,都以为最多能搞两个,最多能卖个2000来瓶的菌种,完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郎月娥拿出了自己记的单子,“已经有四家林场报过来了,其中要的最多的是十三线,2000瓶。”

刚听到这个数字,她着实吃了一惊,严雪却并不是很意外,“他们林场大,位置又深,不好搞副业。”

十三线在小火车路线的尽头,已经很接近保护区了,平时下来一趟很麻烦,好多东西都直接卖给了场里的收购站。

但也因为他们林场大,自己采伐剩下的木头就不少,再从外面采购些,完全吃得下。

“再就是望山林场,要了1800瓶。”这个不用严雪说郎月娥也知道,两边离得近,望山林场还亲自来看过,对木耳种植更了解也更有信心。

光这两家,就是近4000瓶的菌种、2000块的收入,今年他们只是卖菌种,都绝对不少赚。

这让郭长安不禁想起了严雪当初那句:“要是大家都开始种了更好,我还可以卖菌种,还可以卖培养菌种的材料。”

这才不过一年多,她就真的卖起了菌种,还走出金川,卖到了澄水每一个林场。

郭长安在旁边静静听着,等郎月娥说完,才汇报起工作,“我算了下试点的培育室,培育个一万瓶没问题,锯末子好弄,米糠和苞米皮子也可以去附近农村买,主要是缺罐头瓶。”

这才是他们目前最大的问题,哪怕今年一整年试点都在收,加上之前严雪那些,也才不到2000瓶,对这庞大的需求来说完全是杯水车薪。

“我回去跟我爸说一声吧,”郎月娥说,“让他联系其他林场的书记,从其他林场也收一批。”

这些菌种可是要卖给其他林场的,要是耽误了,其他林场同样有损失,自然不会推辞。

严雪想一想,“咱们三分钱一个收,也让郎书记联系下瞿书记,在镇上也设个点。”

如果到时候还不够,就只能高价去收购站买了,就算澄水收购站的不够,跑跑县里和其他镇,怎么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