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同境遇(第2/3页)

“相国还是随孤回京吧,辽东这边——”他顿了顿,道:“令王太子儁前来襄平,总揽军务。”

慕容皝又在辽东待了十余日,直到四月初五,慕容儁率三千余人抵达,他才启程回返。

中间等得稍稍有些焦急,因为西边有传言:在平刚故城一带放牧的乌桓部落首战失利,有投降的可能……

******

四月初的时候,邵勋已然离开了乐陵,抵达无棣沟多日了。

四面八方的消息一封接一封送来,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无疑就是平刚乌桓杀鲜卑官吏,拥立幼主悉罗腾,遣使接洽归降。

邵勋找人问询了一番,得知悉罗腾之父悉罗侯曾统领一部乌桓,为宇文氏附庸,在平刚故城附近放牧,后为慕容氏击败,归降之。

几年前复叛,为慕容氏发兵平定,悉罗侯身死。

此番燕王裕北进,双方道中相遇,悉罗部损失数百人,于是决定降了,夜杀鲜卑所署伪官,举四千众归顺。

战事的进展比所有人想象得都要快。

邵勋览毕书信,让女官收了起来,已经决定北上彰武,就近督战了。

临走之前,他最后一次在无棣沟河畔徘徊。

毋庸讳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港口,原因很简单,上游河水携带的泥沙不少,时间长了容易淤塞,必须定期清理。

但它也具备一般海港没有的优势,那就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系沟通内陆腹地,可以将商品以较为低廉的成本运进运出,但问题又来了,河北的商品你卖给谁?

邵勋在这里考察了许久,始终没有头绪。

如果此时东北地区有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国,就像历史上的高句丽、渤海国,兴许还能让辽海商业有所发展,可现在没有。

也就只有一些行政方面的需求了,但人家宁愿穿越辽泽,走那条烂路。

“慢一点,慢一点。”河对岸响起了呼喊声。

邵勋举目望去,却是大批丁壮正在往船上载运资粮、器械。

这些都是从清河、渤海二郡经清水转运过来的,到无棣沟换船,准备装运至辽西。

该郡有不少官员暗通款曲,就黄沙狱转送过来的书信已不下十封,文武官员皆有。

邵勋原本还没打算让他们现在就投降,他还想等一等,但李重说慕容皝还在攻辽东,多半不会来辽西了,留着没有意义,不如纳降,然后驱使幽州杂胡兵马东出,沿着海岸行走,横穿沼泽,攻击徒河,算作一路偏师。

邵勋思考了两天,最终同意了,他也觉得慕容皝大概率不敢来辽西了。

装船物资之中,不少就是渤海石氏、乐陵石氏这两家亲戚凑的,邵勋想到此处,看望跟在身侧的石美人,道:“你家那个石琮,可是当了慕容皝的侍中啊。”

石氏有些哀怨地看了邵勋一眼,道:“我已写亲笔信过去了。”

邵勋微微点头,道:“他若归降,不失高官厚禄。”

石琮便是晋末避乱平州的石氏族人之一。

慕容皝是燕王,便如邵勋当年为梁王时设置群官,石琮的官职叫“常伯”,此乃周朝时的侍从官,属于天子近臣,参与决策,与晋梁两朝的“侍中”大同小异,于是梁朝这边分析慕容氏众官时多以侍中相称。

石琮此人原本担任武职,先后在徒河、柳城担任过都尉,主要应付部落冲突,军功不少,能力不差,非常得慕容廆、慕容皝父子倚重,以至可以参赞机要了。

认真说起来,慕容鲜卑这个政权比匈奴汉更加重用汉地士人,之前一直奉司马晋为正朔,直到现在还是。

而他们这种对汉人友好、重用的态度,很可能会成为他们覆灭的关键。

石氏见左近无旁人,遂低声哀求道:“陛下,立了此功,求你以后不要折辱我了。”

邵勋笑问道:“你舍得么?”

石氏脸一红,道:“私下里怎么都可以,求你了。”

邵勋沉默片刻,道:“好。”

石氏似有些不信,愣住了。

“我很喜欢你的服侍,现在有点舍不得见你难过了。”邵勋轻抚石氏的脸,说道:“但我有时又控制不住自己,你要多提醒我。”

石氏愣愣地点了点头。

她想起了最近两次寻死的事情。

第一次就在那个晚上,她一时崩溃,是真不想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