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不得已而为之(第2/3页)

当然,这时候他不会考虑部曲家也会滋长人口。

但站在朝廷的角度,二百亩地要养活更多的人了,消耗变多,剩余减少,这都会反应到府兵的经济实力上。更别说,很多府兵并没有分足二百亩土地,一百多亩也大有人在。

一场大败后,丢盔弃甲,你要花多久才能置办一副新的铁甲?

战场上有没有铁甲,完全是两回事,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诚然,如果土地不够,朝廷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比如给予政治特权来刺激他们的士气,但土地终究是根本。

这就是两方立场不同了。

“陛下,臣有功转,可以买地。”见邵勋不说话,府兵轻声说道:“平蜀时仆历了一次上阵、一次中阵、一次下阵,都赢了。挣了多少我弄不清了,得去军府查,但应是不少的。”

“壮哉。”邵勋赞了句,然后看向邵杰、杜綝,问道:“太原、晋阳户口如何?”

邵杰早有准备,立刻回道:“开平四年刚查过,太原九县计有六万五千余户、二十三万五千余口。”

待邵杰说完,杜綝说道:“晋阳县计有一万九千二百户、八万一千七百口。”

“可还有余地?”邵勋问道。

“晋阳很少。”杜綝回道:“军府本就占去大部分田地,没了。若开垦山间细碎平地,或还能得一些,然需开荒。”

“陛下,平遥、阳曲等县或还有部分荒地,晋阳确实没了。”邵杰也说道。

这话邵勋基本相信。

当初见得此地大族寥落,百姓死伤、逃亡殆尽,他可劲地在这里安置府兵,一个太原府就有九千六百兵、三万八千四百户,仔细算一下,军府相关人员占了太原户口的六成,大族及普通百姓只分得剩下四成。

这还是户口,如果算地的话,太原府兵所占的比例还要更高,远不止六成。

他们已经控制了地方上绝大部分资源了。

自汉以来,太原都算是开发非常成熟的地带了,潜力大体耗尽,差不多也就只能支撑二十万、三十万级别的人口,再多就要一起受穷了,或者有外部输血,那样倒是能养更多人。

“你等也算走南闯北,应知道诸县情况。”邵勋说道:“晋时太原十余县,我朝归并了数县,只余八县,复增隶楼烦,计九县。十年过去了,太原不断有户口迁入,归并的荒县再度兴盛起来。朕北上之时特地去平遥县(原邬、中都、京陵三县合并)看了看,满地的孩童,笑问我从何处来。”

众人闻言,凑趣笑了几声。

“朕看了也很高兴,拼杀半生,不就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么?”邵勋说道:“不过也正是因为户口滋衍,而今太原郡只有阳曲、平遥、祁等地尚有部分荒地。”

“君等皆百战锐士,功业多矣。朕也不愿过于苛待尔等,郡内荒地可愿买?若不愿,只能去外郡了。”

这话的潜意思就是你家那二百亩地不能分,但你可去平遥、阳曲、祁等县买地,先到先得,晚了就没了。

这其实也是邵勋做出的一点让步了,他真的对府兵比较优容,非常耐心。

府兵听了邵勋的话,竟然还有些犹豫。

“若不愿,安北都护府沃野镇需戍兵。”邵勋又道:“若立功受赏,便是官人亦非遥不可及。”

“仆愿意。”府兵一听,立刻回道。

什么安北都护府,一听就是什么苦寒之地,去那里当戍兵,怕是一辈子都难回来,甚至妻子都找不到。

“如此甚好。”邵勋笑道:“本防三百卫士,可有已经分田的?”

府兵犹豫了下,道:“有的。一些年岁较长,儿女多已成年、成婚的,早分出去了。”

邵勋看向韩王,道:“五郎,这就是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了。彻查府兵田籍,私下分出去的,尽数收回。”

“府兵若将自家儿女变成部曲,可也。原本部曲由朝廷招募,安置他处。”

“若愿为自家儿女购买土地,亦听。”

“朕决心已定。开国虽只六年,然府兵不止六年,其间积弊多矣,不走访一趟委实难以想象。”

“左右金吾卫一并查了。算上左右骁骑、左右羽林,我儿可为‘六卫采访处置使’,自辟僚属,许募兵千人,一应开支由少府供给,事了即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