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正反典型(第2/3页)

南阳乐氏也准备了一些族女,不过都被打发走了。

邵勋连如狼似虎的刘野那都喂不饱,实在懒得招惹其他女人。

和岚姬待在一起休养生息,其实也挺好。

“其实,此番南下,声势已经很大了。”岚姬站起身,为邵勋捏起了肩膀,道:“这么多兵马,没有人不怕的。若刘聪、石勒、拓跋郁律等辈南下,荆州豪族或许还会顽抗,陛下却是中夏之人,又不是流民帅,没有人愿意毁家纾难的,安静等待便是。”

“嗯。”邵勋说道:“所以战前定计时,我便决意对襄阳围而不攻,但摇动人心耳。”

“大势至此,只要不犯错,怎么都不会输。”乐岚姬说道:“至不济,还有北地。”

“美人好见识。”邵勋抓着乐岚姬的手,笑道。

“都这把年纪了……”乐岚姬轻笑道。

二人说到这时,童千斤在外轻声禀报:“陛下,王秉请求入觐。”

“让他进来。”邵勋说道。

乐岚姬轻轻抽出手,离开暂避。

王秉很快入内,行礼道:“陛下,臣已自中庐县回返。”

“怎么说?”

“蒯恒昔年与陶侃同为刘弘帐下将佐,今遭排挤,故愿降。”王秉说道。

邵勋微微点头。

为什么派王秉去?因为东海王氏与襄阳蒯氏有联姻,虽然已是王秉祖父辈时的事情了,但终究有个由头,能找到人引荐——晋弘训少府、南阳太守蒯钦之妻便是王肃之女、王元姬的妹妹,蒯钦死于晋惠帝年间,但子孙满堂,人都还在。

他提到的蒯恒是刘弘镇荆州时的参军。

彼时张昌作乱,襄阳、宛城世兵一败涂地,晋廷走马换将,重用刘弘。

刘弘遂以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又以参军蒯恒为“义军督护”,并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连破张昌,杀万余人。

从蒯恒当时的名头“义军”督护就能看出,他带的是私兵部曲,战斗力却比朝廷世兵还厉害,同时也说明作为襄阳地头蛇,蒯氏的实力还是很强劲的。

战后论功行赏,蒯恒得山都县令(襄阳郡属县)一职,将势力快速发展到此地。

不过,他的仕途也仅止于此了。

王敦上任时,因需要他帮忙抵御南阳乐凯,辟其为从事中郎。

王敦死后,因山都县在反复拉锯之中几乎废弃,蒯家不愿再出力了,遂恶陶侃,不复见用。

鲜卑骑兵已有上万骑自樊城以西渡河,先锋抵至中庐县境内,王秉上门一劝,蒯氏也没什么好坚持的了,直接降了。

“立授蒯恒襄阳太守一职。”邵勋吩咐道:“此事还需王卿亲自跑一趟,送上公服、官印。”

“臣遵旨。”王秉应道。

说这话时,眼角余光偷偷看了邵勋一眼。

曾几何时,他们可是同僚啊。

彼时邵勋为东海国中尉司马,只不过第八品职官罢了,而他王秉则是下军将军,乃第六品。

现在么,他只不过是沔北幕府小小的水曹令史,邵勋则贵为大梁天子。而且,主母裴妃也弄到手了,简直让人嫉妒得发狂。

“去吧。”邵勋挥了挥手。

王秉躬身退下。而他走后,兵部尚书左丞卫展又至。

“道舒愁眉不展,何故也?”邵勋笑问道。

“臣遣子侄至江夏,被外甥讥讽吝啬。”卫展苦笑道。

邵勋大笑,道:“卿为兵部左丞,分拨粮草、器械,锱铢必较,从无滥发之事,朕实赖卿耳。”

“臣不意陛下如此嘉誉。”卫展拱了拱手,道:“臣甥李充,岁首奉母自建邺返回故里。之所以回来,实乃始终未谋得一官半职,再留下去也济不得事,故向好友辞行,奉母而归。”

邵勋听了连连点头。

江夏李氏乃汉末李通后人。

卫展在洛阳为官时,与同僚李矩李茂约(非平阳李矩)相善,遂将妹妹卫铄嫁给他。

李矩后来做到江州刺史,可能是水土不服,英年早逝,卒于任上。

李矩和卫夫人生有一子,就是李充了。

李氏在江夏还是很有势力的,而且非常特殊——

邵勋问道:“听闻李重李茂曾(李充伯父,非洛阳李重)为尚书郎时,针砭时弊,认为应限制豪族奴婢僮仆宾客人数,禁止百姓变卖田宅,可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