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面见(上)(第2/3页)

桓抚是司马,他只是个参军,级别不一样。

祖士稚死后,祖士少实际掌握兵权,就目前看来,桓抚依旧受信任,而他殷乂则有点要被扫地出门的意思了,地位差距比以前更大了。

尔母婢!待去了洛阳,见着族人,便要你等好看。

我族侄女可是大梁天子宠妃,看你们将来要不要巴结我!

“张将军,不知龙亢桓氏老宅如何了?”桓抚问道。

“君不是相人么?”张平问道。

“帮桓公问问。”桓抚答道。

相县桓氏是后汉经学家桓谭后人。

龙亢桓氏则是后汉帝师桓荣后人,家族精研《尚书》,乃经学世家。

铚县桓氏则是曹魏太常桓阶后人,祖上原籍长沙,后迁至铚县。

如果说相县桓氏、龙亢桓氏还有点亲戚关系的话,铚县桓氏就真的是外人了。

“桓公渡江后,此宅为人所据。后吴兵打来,他们似被击破,四散而走。”张平说道:“据我所知,直到去年中,桓公庄宅已经无人居住。吴兵曾放过一把火,屋垣倾颓,怕是已无几间完整的屋舍了。”

“至于农田,多半荒废。偶尔有人去放牧牛羊,也是放完就走。那边离淮水太近了,容易为吴人劫掠。”

“其实整个谯郡现在不缺地,只缺人。两军相持这么多年,伤损太大了。”

“多谢告知。”桓抚行了一礼,道。

张平摆了摆手,道:“楚王殿下已至谯城。我观诸君颇为疲累,今日便休整一番,明日一早北上,如何?”

“可。”桓抚应道。

二人说话间,坞堡民们已在大院中支起炊具,为新来的一百多人准备饭食。

“怎么来了这么多人?男男女女不下百人?”张平指着一行人,好奇道。

桓抚面现赧色,道:“多为龙亢桓氏子弟、部曲、奴婢,来收拾老宅的。”

张平一听就明白了,遂问道:“茂伦公(桓彝)在建邺官居何职?”

“中书郎。”桓抚答道。

“此职何掌。”

桓抚沉默片刻,道:“编修国史。”

不过,建邺有传闻,桓彝有可能调任尚书吏部郎,但还没有尘埃落定的事情,桓抚不想多说。

再者,江左的制度有点奇怪,开始杂糅曹魏时期存在、大晋朝早已改革的制度。

比如曹魏置尚书郎中(九品制之第六品)二十五人,分任诸曹从事,协助主官处理事务。

而江左台阁现在就有二十余曹,分到中书省的就是中书郎,分到尚书省吏部的就是尚书吏部郎。

前者没什么实权,编修国史而已,后者却是一个实权衙署,在五品以下官员的选任中,有一定的建议权。

但说实话,都不是什么大官,还不如外放当个太守呢。

张平不知道内情,但听到“编修国史”四个字就明白了,合着完全没什么权力啊。

这纯属是在江东干得不顺心,于是又试探着投向北方。

桓彝一定非常关注桓抚的动向,好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动作。

这些人啊!

“这镬(huò)坑坑洼洼,煮点肉也这么慢,到晚上能煮熟不?”殷乂的声音又在院中响起:“还不如熔了做成兵器。”

张平闻言,站到殷乂身前,道:“古有诸侯问鼎之轻重。今天下方平,君便欲碎此鼎耶?”

殷乂冷笑道:“待我去了洛阳,见得族人,便碎你头,看你还惜不惜此鼎!”

张平勃然大怒,唰地一声抽出佩刀。

桓抚连忙按住了他的手,低声道:“息怒。此人乃殷淑妃族叔,为人张狂,勿要和他一般见识。我这就带他走,连夜去谯城。”

张平听到“殷淑妃”三字时,清醒了一些,连续深呼吸数次后,终于压下了那股杀人的冲动。

“啪!”一声清脆的耳光响起。

张平寻声望去,却见一跟随桓抚而来的少年卯足了劲,狠狠甩了殷乂一巴掌,直接将人打懵了。

张平心下大爽,怒气消了很多,遂问道:“此何人?”

桓抚犹豫片刻,凑到张平耳边,低声道:“此为桓公长子温。”

“真少年英雄也。”张平击掌赞叹道,旋又想起桓温的身份,暗道桓彝比他想象得还要有决断力,居然已经下定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