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力真(第2/3页)
“《左传》。”
“看得懂吗?”
“读一读总是好的。”
“你可有读书?”
“读了《东观汉记》。”刘泉说道:“大王文韬武略,让人信服,或可荐几本书。”
邵勋招了招手,让长子金刀过来,道:“你在读什么书?”
金刀有些疑惑,但还是答道:“《商君书》、《管子》、《盐铁论》。”
刘泉有些惊讶。梁王之子都读这些书?
“臣子读《东观汉记》即可,无需改。”邵勋大笑着拍了拍刘泉的肩膀。
他并没有说后半句话。君王却不能光读史书,那是作死。
“新兴诸县如何?”邵勋又问道。
“人烟稀少,除我部数万人外,就只有府兵,屯垦之民甚少。”
“邸阁修了吗?”
“修了。在忻口之南。”
“我欲北图,然新兴、雁门空空荡荡,资粮不继,奈何。”邵勋说道:“这几年一直着力经营并州,今日已自太原看到点气象,新兴、雁门还需苦心整顿,不可懈怠啊。”
“是。”刘泉应道。
“七八月间,拣选精骑北上云中待敌。”
“遵命。”
邵勋吩咐完这条,想了想,又问道:“论道期间,诸部酋豪可有想法?”
“据我所知,他们心气较低,连武人都不如。”刘泉似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半晌后才说道:“能来参加论道便已受宠若惊,欣喜若狂。”
“河东董武言大王有大气魄,更兼爱人,历代圣君所不能比也。”
“岢岚乔坦说‘夷夏俱安’之下,这个天下他们也有一份,晋帝远不及也。为家族计,当拥大王为天子。”
“还有……”
“你怎么想的?”邵勋问道。
刘泉一凛,道:“若无大王,我不过一杂胡耳,如何能有今日?愿请大王登基为帝,如此,则诸胡安心,咸愿效死。”
“那你们可要卖力点,为我平了匈奴再说。”邵勋笑道。
仔细评估之下,胡人、武人是一个利益诉求,都希望他赶紧登基称帝,让他们落袋为安,把得到的好处做实。
但掌握天下大部分资源的是士人,他们的态度分化得较厉害。
不过,都这时候了,也不是不能强行为之。
毕竟,当天子不需要你搞出什么治国理念,基础版或者说丐版不需要这个,大势所趋就足以登基称帝了。
至于向心力强不强、凝聚力够不够,那是另一回事。但邵勋不愿如此勉强。
“多读点书吧,你还年轻。”邵勋说道:“《左传》、《盐铁论》、《管子》都可以读。”
刘泉愕然。
“适才相戏耳。”邵勋大笑:“你学得好,我就能提拔你。我就是要让人看到,只要有真才实学,便是胡人亦可做得高官。”
“遵命。”刘泉应道。
他隐隐觉得,好像机会来了。
这个机会独属于他,而不是其他什么人。
******
刘泉很快便离开了。
邵勋又支开了儿子,悄悄来到山脚下的树林内。
“大王!”代国云中太守王昌蹿了出来,刚喊了一声,就被几把刀架在脖子上。
邵勋挥了挥手,亲兵们收刀后退。
王昌畏畏缩缩地靠前几步,低声道:“大王,昨日刚收到长春宫来信,可敦诞下一子。”
邵勋一听,喜上眉梢。
过去半年了,他有点想念王氏那小模样了。
一开始不想给他生孩子,但这事由得了你么?
“国中可有议论?”他问道。
“纵有议论,也是去年入冬后的事了。”王昌苦笑道:“到了这会,不服的人已经走了,唯余降顺之人。”
“不服之人主要在哪里?”
“东木根山一带。”
“可有人叛乱?”
“未曾有之。”
“那就好。”邵勋点了点头,又问道:“吾儿可曾起名?”
王昌脸色一变。
大王,我们都在装糊涂,你这样让我们很难办啊!
“可敦为其起名‘拓跋力真’。”王昌小心翼翼地说道。
“胡闹!”邵勋不悦道:“什么力真?”
“大王请观此物。”王昌拿出了一枚玉佩,恭敬献上。
邵勋接过一看,玉品质一般,但上面刻有“邵真”二字,顿时转怒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