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试点(第3/4页)

就当前而言,士族是不可能被铲除的。

历史上南北朝三百年,也只是把他们严重削弱,你几十年就想把他们彻底铲除,那是纯做梦。

能做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平衡就不错了,而这也是王衍提到的“文武调和”。

邵勋又看了下手中的纸。

大体是按照他的意见,对战争的胜利定了“上获”、“中获”、“下获”三大类。

战斗开始前的条件也有细分,如以少击多为“上阵”,兵力、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

最后评判时,综合战前实力对比、战斗结果,定出“转”。

比如,“上阵”(以少击多)、“上获”(俘杀敌军四成以上),计五转功。

“上阵”、“中获”,计功四转。

以此类推。

策勋十二转,可当二品官,不一定是有实际执掌的官职,反正待遇级别是到了。

勋转自己用不完,可给子侄亲戚用。

两次以少击多,并俘杀四成以上的敌军,才有十转,其实并不容易做到。

尤其是正规国家之间的战斗,两方战斗力差距没那么大,这个时候就很难了。

但仍不失为一条给武人留的路子。

普通人如果运气足够好,是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功勋,最后慢慢换一个官身出来的。

这是一个大杀器,王衍十分担心,所以到现在还在劝谏。

“太尉觉得,如果祭出此法,会怎样?”邵勋想了想,问道。

王衍沉默许久,道:“明公不妨择一军试行之。如此,则反弹小一些。”

这就是试点!

“好,就择一地府兵试试。”邵勋一拍大腿,说道。

简短说下勋官体系

急着码字,针对关心的问题简略说下。

首先,勋官主要用在府兵体系里,不会用在募兵上面。

其次,对,你们猜得没错,历史上的勋转制度就是面向所有人的,包括士兵。

还记得那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吗?花木兰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勋官制度推出,需要大量配套设施。

最简单的,随军记录人员(书记)。

书记的主要工作是记录战前情况,确定这场战争是上阵、中阵还是下阵,然后再评定战果。

同时,还要记录军官、士兵斩杀或俘虏敌军的人数,送交吏部有关部门审核,最终确定功转数。

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无法证明自己杀了敌人(没有首级或其他什么证明的东西),则不计功,其实非常严谨,即宁错过,也不滥计功。

计功最高等级为十二转,上柱国。

最低一转,各朝代官名不同。

从这种计功方式来说,会产生什么结果?

对了,北朝后期遍地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

西晋末年,一个都督都了不得了,但北朝后期你不加个开府仪同三司那都不叫有地位——有一说一,这个时候开府仪同三司已经只是个头衔,未必真开府。

可以这么说,官贬值了。

那么,贬值了还值不值得追求呢?值得。

对普通人来说,有勋官在身是有好处的,可以获得按级获授永业田、减免部分赋税徭役、赎罪、封祖先妻母(仅仅是荣誉称号)、自身入仕、子孙门荫入仕的资格等等——只是有资格,还需考察其他方面。

不同级别有不同程度的好处,这是勋官制度推出后,历朝历代慢慢完善的。

这个制度,其实有点像秦朝的军功爵,只不过好处更多样性。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这个制度什么时候走向终结?

对一个正常王朝来说,大概一百年。

如果君主不滥赐,可能会有一百多年——李世民曾经“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这个就是没打仗就遍赏。

到了唐玄宗时代,有人说全国五分之一的府兵有勋官在身(没工资),激进的说有三分之一。

这个时候,朝廷也负担不起勋官对国家财政的消耗,勋官的待遇和特权慢慢减少乃至消失,于是这个制度就走向终结了。

唐玄宗中后期,募兵大行其道,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