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高平城下(第3/6页)

城外已经有骑兵在列阵。

他们牵着马,席地而坐,静静等待着大战的来临。

靳准高坐城头,仿佛局外人一般,默默审视着这场大战。

未时初刻,西边烟尘漫起,蹄声如雷。

靳准打起精神,眺望远方。

西边的骑兵远远下了马。

一部分人开始收拢多余的马匹,并迅速向后退去。

另外一部分人则抓紧时间休息,准备接下来的大战。

靳准下意识握紧了拳头,随后长舒一口气。

靳明是会打仗的,他没有给敌人休息的机会,当场下令骑兵上马,朝敌人驻马方向冲去。

晋军发现了这边的动静,并立刻做出了回应。

旷野之中,先是一面旗向左边引去,数百骑跟在后头。

一面旗又向右边引去,还是数百骑紧随其后。

正前方,三百轻骑已经纵马前冲。

轻骑身后,大约有一千多骑兵正在小步快跑。

这一千多人身后,似乎还有千人——烟尘太大了……

靳明瞪大了眼睛,试图瞧个清楚。

充作先锋的三百轻骑弓弦连响,与己方骑兵开始了对射。

一看就是乌桓人了,估计是乞活军的吧。

靳明啐了一口,乌桓野狗,谁给吃的就跟谁。

不过,野狗们的打仗手艺还是很不错的。

弓弦连响之中,双方都有人落马,死伤不轻。

许是忍受不住伤亡,乌桓人很快向两边散去,拉扯得匈奴骑兵的阵型有些散乱。

就在此时,漫天烟尘之中,数百骑兵冲了出来。

靳明猛然起身。

这支骑军人数在三百左右,盔甲明亮,威武不凡。

铁兜盔之下,银色的面帘覆盖在脸上,唯露两窍。

身上是厚实的铠甲,看着比步兵身上的还坚固,也更沉重。

马亦有面帘,狰狞无比。

马脖子之上有鸡颈,身上铺着身甲,臀部覆盖着搭后,就连马尻后方都有连接固定到马鞍上的寄生,防止流矢射中马尻,甚至还能为人遮蔽从背后射来的流矢。

三百骑冲起来震天动地,速度还不慢,借着前阵乌桓“野狗”造成的轻微混乱,将马速提到极致,在匈奴骑兵惊恐的眼神中,一撞而入,如摧朽木!

完了!靳明跌跌撞撞退后几步,只觉一阵眼晕。

这是骁骑军的幽州突骑督!

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具装甲骑最黄金的年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和东汉有关。

(一)东汉非常爱用具装甲骑。

开国初年,吴汉帐下有三千多乌桓骑兵,屡屡冲锋陷阵,曰“突骑”。

当然,刘秀帐下不止三千多骑兵,但主要来源是幽州。

幽州胡汉杂处,内迁的胡人开始学习中原肉搏骑兵的套路,汉人也大量学习骑马射箭,相互交融,成了刘秀骑兵的主要来源地。

东汉立国后,幽州突骑被南迁至洛阳。

此时洛阳共有两支突骑部队,其一是长水校尉统率的乌桓突骑,其二是屯骑校尉统率的幽州突骑,编制为:

屯骑校尉营,有员吏128人,领士700人——兵源地为幽州,胡汉都有。

长水校尉营,有员吏57人,领乌桓胡骑720人。

当时北军五校帐下总共3526名士兵,突骑计有1420人,比例相当之高,几乎是40%。

洛阳之外,重镇黎阳有一支幽州突骑,人数不详,大概率和屯骑、长水差不多,七八百骑。

这三支之外,东汉边郡还有一些突骑,单个郡数量相对较少,但加起来总数不少。

这几部分之间其实是有等级差的。

一般而言,东汉政府从边郡突骑中挑选精锐补入黎阳营。

黎阳营经常参加外部战争、镇压内部叛乱,其精锐骁勇者补入屯骑校尉所统之军。

内附胡人部落中的骁勇者,直接补入长水营。

又因为乌桓时不时叛乱,以幽州土著为兵员的黎阳营、屯骑营地位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这支部队的兵员不一定是胡人,而是“幽州土著”——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胡人。

比如,邓训就曾将黎阳营屯狐奴,镇抚乌桓叛乱,最后成功升任护乌桓校尉。

或许有人会问,东汉的骑兵编制也太小,禁军+黎阳营不过两千余骑,边郡突骑规模比这大得有限,而胡人骑兵动辄以万计,人家是傻子吗?为什么不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