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平静(第3/6页)
有几名军官情不自禁喊道。
“哦?你等——”邵勋仔细看了一眼,有些眼熟。
“我等乃东海王国军部众,当年跟着糜校尉来的。”
“原来是你们!”邵勋高兴地走过去,拉着手,惊喜道:“见到故人,当浮一大白。”
几人都很高兴。
说话间,又有十余人涌了过来,齐声道:“参见邵司马。”
邵勋看了看,不太认识,但还是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道:“今晚与君等痛饮。”
当年为了西征长安司马颙,糜晃以西中郎将的身份出任弘农太守,带去了一千五百王国军。
从关中班师,出任司隶校尉之时,糜晃又把骨干都带走了,留下了千人左右。
而今数年过去,又历多次战火,那一千人不知道还剩下几个。
垣延在一旁默默看着。
在这时候,他才算彻底认识到,这位名满洛阳的鲁阳县公的影响力。
真是走到哪里都有他带过的兵啊。
跟他说话的这十几人,算是郡兵的骨干军校了,经验丰富。
他若想要接手弘农郡兵,大概不会有太多阻碍。
与军校们说完话后,邵勋便在大军的簇拥下,进了弘农郡城。
入城之时,他问了一句垣延:“匈奴军众甚多,早晚大举来犯。府君可有什么方略?”
“邵公可否明示?”垣延说道。
“若匈奴集结十余万大军来犯,弘农是守不住的,不如退入宜阳,如何?”邵勋看着他的眼睛,问道。
垣延犹豫难决。
他是太守,守土有责,不是说走就能走的,这事难啊。
集中解答一些问题
随着剧情发展,刘汉政权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有些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太适宜放在正文中,于是发个单章,丰富一下。
第一,匈奴的人数。
第一卷94章已经介绍过了,曹魏时期大概三万余落,十几万口。
那么西晋时期呢?以下仅包括内迁匈奴十九种。
开幕雷击——西晋开国那一年(泰始元年265),“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靡不有焉。”
开国第一年就内迁了十来万匈奴人。
咸宁三年(277):“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人数不详。
咸宁五年(279):“三月,匈奴都督拔弈虚帅部落归化”——人数不详。
咸宁五年(279):“冬十月戊寅,匈奴余渠都督独雍等帅部落归化”——人数不详。
太康五年(284):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万九千三百人归化”。
太康七年(286):“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种类大小十万余口,诣雍州刺史扶风王骏降附”。
太康八年(287),“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复率种落大小万一千五百口,牛二万二千头,羊十万五千口,车庐什物不可胜纪,来降,并贡其方物,帝并抚纳之”。
太康十年(289):“奚轲男女十万口来降”。
以上仅仅是司马炎时期内迁的,没算以前“积存”的,也没算晋惠帝、晋怀帝时期被刘渊招诱南下的。
有些读者不信,认为匈奴没多少人。
我数学不好,有没有大手子帮我计算下?
司马炎时期的侍御史西河郭钦上疏曰:“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
看看当时的描述,并州、关中到处是匈奴,并州是相对最集中的。
这还仅仅是匈奴,没算羯人、乌桓、鲜卑。
乌桓是内迁人数仅次于匈奴的。
第二,匈奴的生产方式。
匈奴并非没有种地的习惯,早在西汉年间就有了,但因为草原的环境,只有特定地区适宜种植业,因此规模不大。
南迁之后,他们把在北方草原种植的糜子带了过来,作为传统农作物耕种。
糜子非常适宜草原的环境,事实上一直到辽国时期,契丹人还特别喜欢种糜子,潢水(西拉木伦河)流域种植业规模十分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