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敌不动我不动(第3/4页)
王衍是个标准的政客,绝对谈不上政治家。
他口才甚好,眼光极佳,很早就开始“备战”,布局深远。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卢志说的,没有清晰的目标,更没有为了这个目标而赌上一切,破釜沉舟的勇气。
王衍只想在规则内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他跳不出这个圈子,有路径依赖了。
“除此三人外,其余诸方伯或有威胁,但都不大。”卢志说道:“故君侯无需做任何事,等就行了。”
“等什么?”邵勋故意问道。
“等四方消息,再做应对。”卢志理所当然地说道。
邵勋笑了笑,道:“听子道一席话,恰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卢志不是穿越者,当然想不到再等半年,王弥就要一路杀到京城了。
邵勋不太清楚其他历史细节,但这件事还是知道的。
届时,谁特么还管谶谣的事情?太白星精才是大家需要的啊,最好是真的。
“对了,子道方才提及太傅会信此谣,难道这事不是太傅做的?”邵勋问道。
卢志捋了捋胡须,沉吟道:“据君侯所言,刘汉大鸿胪范隆诚心招揽。我思来想去,这事极有可能是他做的。太傅若想找君侯麻烦,犯不着用此等手段。”
邵勋微微颔首,旋又问道:“此谣后两句‘洛水断流,真人乃出’何解?洛水怎么会断流呢?”
“关中大旱,赤地千里。并州大旱,汾水为之不流。可不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卢志说道:“天有大象而不能言,故运风云以表异。大旱之象,实乃上天示警,洛水断流又有什么稀奇?今年不断流,明年也会断流。明年不断,后年也会。只要有一年断流了,此谶便应验了。”
说完,卢志小心地看了邵勋一眼,问道:“君侯当真不知?”
“知什么?”邵勋不解。
卢志与王阐等人对视一眼,都有些疑惑。
片刻后,卢志问道:“君侯既不知,为何在广成泽上下那么多工夫?”
邵勋愕然。卢志你不会也信了吧?你不是说那是人造谣言吗?
见邵勋神情不似作伪,卢志收起疑惑,道:“鲁阳那边,君侯最好亲自去一下。仆奔走多日,觉得有几桩事较为紧要……”
说罢,一一叙来。
邵勋连连点头。
几人边吃边聊,直至晚间,方才各自散去。
主角养兵数量
主要是看一些人整天说主角养了一万多兵,我得好好澄清下。
主角到底养了多少兵?我给个结论:少于1913人,而且成本还不全是自己承担的,花费最多的铠甲、武器、耗材部分,基本来自缴获。
下面一一细分。
第一部分:银枪军
现有3600人,半脱产,训练之余,自己还侍弄果园、菜畦,种少量地,另放牧牲畜。
每兵每年得粮36斛,主要发给家属,如果有的话。
每兵每年得绢3匹,还是发给家属。
一兵一年的口粮,大概32-33斛,是普通百姓两倍,由指定的五户百姓供养,不够再由半脱产的他们自己挣,比如放牧的牲畜生产的牛羊奶制成的干酪,定期宰杀的牲畜等等。
所以他们是半脱产,书里不止一次强调了。
我算1800人。
一个士兵花费最多的部分是哪里?不是吃的,不是绢帛赏赐,而是武器铠甲。
以唐代为例。
唐玄宗时期,全国约58万军队,其中有马的骑兵、骑马步兵16万人。
安史之乱后,唐德宗建中年间,中央禁军+各地藩镇兵共76.8万。
唐穆宗时期,因为人口恢复,上升到99万出头。
自此基本没变,一直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
晚唐时,因为长期藩镇割据,纵有战争,也限制在局部地区,因此人口快速恢复,不下3500万,或曰接近4000万,最激进的学者认为唐武宗会昌年间人口数量甚至已经恢复盛唐时,证据是河北人口接近盛唐,有些县还多设了几个乡。
我按3500万算,就是700万户,养一百万士兵,七户养一兵。
为何能养这么多?
很简单,士兵花费最多的不是口粮,而是战备物资。
比如,中晚唐时,一匹马值40匹普通杂绢,按照当时的钱绢价格,约20贯钱——北宋时,这个数字会暴涨到200贯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