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第3/4页)

而且,在戎州,她称逃荒的为难民,来荆州了,却不想那么称呼他们。

她说,“你好好养伤,等天晴了我们就走。”

稻穗已经全部脱粒了,之后将黍子烤了即可装袋囤起来。

有这些粮食,到栗子林不难过的,眼下就怕罚三自己不想活了,她补充道,“三娘不喜欢荆州,你要带她离开这儿。”

罚三哭着点了点头,“我会的。”

三娘死前最想的就是老家,那时不富裕,却也

不会饿肚子,偶尔买两斤肉,孩子们高兴得满院跑。

不止三娘想回去,他也想。

对比罚三,赵广昌的命硬得多,化脓的伤口消了肿,结了疤,气色没前几天难堪了。

赵炉去看过他,回来和梨花说,“你大伯说过两天就走。”

雨势不减,这时候走,能不能到戎州都不好说。

梨花坐在柴灰前,双手端着竹筛,隔几息就铲灰斗筛,然后把筛里的黍米倒进麻袋,听到这话,她脸上并没什么情绪,“给他找件蓑衣,找把锄头和刀,再准备半个月的干粮。”

赵炉皱眉,“雨水成患,他在路上出事怎么办...”

梨花打断他,“他既想好了,肯定有所准备。”

她从怀里摸了两根火折子给赵炉,“这个给他,一根火折子能用一个月,用完后去约定的地方取。”

赵广昌想在戎州生火的话,两个月后必须去戎州城外的尸骨前。

赵炉纠结的接过火折子。

赵广昌同他说时,他以为赵广昌想试探梨花的态度,现在来看,赵广昌真的做好准备想走了?

罢了,梨花怎么吩咐就怎么做吧。

两天后,赵广昌杵着锄头,背着个背篓,慢吞吞的往西南方去了。

赵铁牛怕他耍心眼回村里,跟踪了他十几里,回来都天黑了,“三娘,大堂兄真的往戎州去了,你说他怎么突然就老实了?”

他自认了解赵广昌,除非死,否则不可能乖乖听话的。

在村里时,四叔无数次的说梨花是下任族长,赵广昌就是不死心,见天的游说大家支持他。

梨花不以为然,“不老实不行。”

元氏和赵漾在她手里呢。

“他会不会偷偷回村啊?”

“不会。”梨花找干爽的衣服给他擦头发,“我阿奶可不是那么好骗的。”

想到老太太对长子的厌弃,赵铁牛心头稍安,“也是,三婶心头精着呢。”

赵广昌的离开并没激起什么浪花,因为闻五他们回来了。

不多不少,刚好十天。

他们拉了四车柴火回来,另外还摘了许多紫色的李子,背篓满满当当的,甚至背篓四周还绑了绳子,绳子上拴着滴水的艾草。

进篷后,几人筋疲力竭的瘫坐在地上。

“雨怎么还没停?”闻五躺着,身上的蓑衣都没力气脱。

赵铁牛上手帮忙,“别把地弄湿了。”

“容我喘口气。”闻五仰头望着噗噗响的草篷顶,良久,缓缓坐起道,“荆州的百姓今年恐怕不好过了。”

“用得着你说?”雨水成河,把对面山上的尸体都冲走了,草篷里的死尸也冲得到处都是,要不是黍子太多,不方便带走,他都想回村了。

几日前,大风乱刮时,隐隐约约能闻到山下的尸臭味。

他们的口鼻巾除了吃饭喝药就没摘过,他问闻五,“北边怎么样?”

“我们走了三天雨才小了点...”

赵铁牛震惊,“那你们运回来的柴...”

“柴是在密林里捡的,干的。”闻五如实道,“我们也想继续往北走,但山路太险了,无法,只能先回来。”

他说,“据我猜测,翻过那座山应该就是晴天了。”

赵铁牛上手脱了他的蓑衣,又去找了身干爽的衣服给他换上,“柴火能用就行。”

他们的炭四日前就只剩两筐了,这几日除了熬药,都不生火了。

赵铁牛把他的蓑衣和湿衣服晾在竹竿上,转身给他端药,“你们这四车柴,省着用估计也就十来天。”

早知道会缺柴,前几天就不燃火把了。

可惜后悔也没用了。

“那怎么办?”闻五抬起脚,给梨花看他的鞋。

出去时,穿的是荆州村长穿的尖头锦鞋,半道坏了,穿草鞋回来的,幸好那天多拿了双鞋,否则就要光着脚翻山越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