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5/7页)
牛冲说,“三娘子,我家建好屋你要来吃饭啊。”
他们的干粮已经发霉了,黄月舍不得扔,就用水煮成糊糊,这些天掐回来的野菜晒成野菜干囤着的,说等冬天房子建好请梨花吃。
“好啊。”梨花看石子上堆着好些竹子,“你们用竹子作甚?”
“月姐姐编家具用的,咱们村的床凳都是竹篾编的,月姐姐想试试...”
近溪村的家具多是木头,竹篾类的基本是筲箕箩筐类的,但说书先生提到过竹子村的事,她道,“她编出来的话能否教我堂姐她们?”
“行啊。”牛冲说,“月姐姐编出来我给你送去。”
牛冲爹娘也会编家具,农闲时,家里就靠这个挣钱,不过工序复杂,要好多天才编得出来,他爹娘不偷懒一整个寒冬也顶多编两张床,他问梨花,“三娘子来这儿作甚?”
“留日后要走的小路。”
牛冲指着边上的明家,“月姐姐说了,她们不好处,能不能把路留宽点?”
那事过后,老太婆天天指桑骂槐,后面的王叔帮他们干活,她阴阳怪气月姐姐要给王叔做媳妇,气得月姐姐哭了好久,要不是这块地已经清理出来,他都不想挨着明家建屋了。
梨花说,“行啊,你看看正门在哪个方向,大概留多宽的路,曾爷爷来规划。”
牛冲说不上来,“越宽越好。”
曾老头好笑,两家的地基中间没什么位置,以明家人的性子,屋子肯定要往外扩的,到时两家的墙抵着墙,根本没有路的位置,曾老头实话告诉梨花。
梨花说,“屋子中间没有路就算了,我把界限划出来,以免日后为了屋前的地吵架。”
考虑到黄月是老方氏的厌恶,梨花把明家屋前的路挪到最北,这边进屋的路挪到最南,这样能避免许多争端。
路留出来,很快走得死板发亮,期间,山上仍有人来,见进不来,他们扬言要放火烧了山谷,饶是如此,大家仍各自忙碌无动于衷。
山上的人看她们铁了心不让外人进,无奈的在山上搭草篷住了下来。
老村长家的屋子建成的那日,所有人都围着房子看,然后进进出出的参观。
一开始,梨花让建四间屋,堂屋,灶房,两间卧房,住不开将来再扩建,但曾老头说他们手脚快,即使多建几间屋入冬前也没问题,梨花就根据各家的情况调整了房间的数量。
比如她们家,老太太喜静,一人一间屋,黄娘子身份特殊,一间小屋子,然后三夫妻一间屋,孩子们则男孩一间屋,女孩一间屋。
对于她的安排,赵文茵最先反对,“我才不挨着你睡呢。”
老太太当即骂道,“你当三娘想和你一起睡?你又丑,脾气又大,我要是三娘,住牛棚都不和你住。”
赵文茵不敢和老太太对骂,脸色胀得通红,老太太说,“三娘挨着我,你想睡哪儿随你。”
梨花家的屋子是在二堂爷家后面建成的,木屋不如青砖瓦房阔气,加之墙面没有刷白,木头混着泥的颜色衬得屋里有点昏暗。
老太太住上房,光线稍微好点,赵广昌的屋子朝北,一进去,黑黢黢的。
连黄娘子的小屋都比他的强,他怀疑梨花故意的,但他找不着证据,只能咽下这口气,安慰元氏,“总算有咱自己的屋了,我看三弟天天带着文茵她们看黄家丫头编家具,等她学会,让她先给你编张床...”
屋子是有了,里面却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不对,有,老太太那口棺材,他们还没来前,老太太就让人把棺材搬到堂屋放着,另外还有木箱箩筐背篓,装的是老太太的行李。
提到行李,赵广昌又想骂梨花了。
一路走来,大房和二房的行李少之又少,三房和老太太的行李则多得很,甚至连老太太死后用的孝布都在,他发句牢骚,梨花立马拿青葵县说事,扬言要不是他鼠目寸光阻止族里人进城接她们,不至于丢了那么多行李。
因为这事,族里人看他的眼神冷淡了许多。
他们也不想想,带那么多东西,累死牛的话,遭罪的还是自己。
“你说我哪儿得罪三娘了?”
元氏拖着箱子进来,“她是不喜欢我。”
她娘家的屋子已经在建了,挖地基时,她娘想让丈夫过去帮忙,恰好梨花经过听到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没给她好脸色。